1樓:猴萍諭
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絡。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絡,從而推斷出:
「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
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白馬非馬」的命題錯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
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類屬關係即蘊含關係,在哲學上也是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從一般和個別的關係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
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絡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於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
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滿意請採納
2樓:血刃烏鴉
古代詭辯家公孫龍的著名詭辯,說是白馬若是馬,黑馬也是馬,那麼馬是白馬,馬亦是黑馬,則白馬就是黑馬,黑馬就是白馬,白就是黑,黑就是白,豈不謬哉?所以白馬非馬,同理得白不是黑,黑不是白,手機打字慢,就不推了。另外,我是小學看到的,推的話不是古文,那個記不住了,不過意思就是這個
誰知道「白馬非馬」出自何處?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論辯學者公孫龍論述"白馬"之名有異於"馬"之名的一個邏輯命題。這一命題原是戰國時齊國稷下?辯士兒說最先提出的,但其史料沒有儲存下來。
後來公孫龍力倡"白馬非馬"之說,在《公孫龍子》一書中專有《白馬論》一文,對這一命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一些邏輯學者認為這一論證主要意思是:①"馬"這一名是隻命形不命色的;"白馬"這一名是既命形又命色的。
但"馬"之不命色並不是否定馬有色,而只是強調"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括各種顏色的。"白馬"之命色,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可以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從邏輯上分析,"白馬"與"馬" 雖然具有馬形的共性,卻又有 "包括各色"與"僅指白色"的區別,這就從內涵上區別了"白馬"和"馬"這兩個種屬概念。
②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即黃馬與黑馬都可以標作馬,但不能標作白馬,因此求馬與求白馬是不能等同的。即"馬"中是包括黃、黑馬的,"白馬"中不包括黃、黑馬,從而在外延上揭示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公孫龍還在《白馬論》中指出,"馬固有色,故有白馬",這就明確肯定了馬中是包括白馬的。由此表明,公孫龍從類的種屬關係上,承認"白馬是(包含於)馬"這一常識命題,並確定"白馬"與"馬"的區別不是排斥和全異的關係,而是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係。
③ 根據公孫龍的分析,"非"在"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中只是作 "有異"、"不等同" 解,並不作"全異"、"不包含於"解。《跡府篇》也曾明確指出,公孫龍的 "白馬非馬",即是"異白馬於所謂馬" 之意。因此,"白馬非馬"這一命題也明確揭示了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係。
但有些學者認為 "非"只是作 "不屬於"或"全異於"解,"白馬非馬"就是指"白馬不屬於(全異於或不包含於)馬",因而是一個割裂個別與一般的詭辯命題。
4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互相爭鳴。趙國平原君門客公孫龍因其《白馬論》問世,而一舉成名。
當時趙國一逞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打槍馬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
」公孫龍辯到:「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
「白馬是馬」。公孫龍講:「我公孫龍是龍嗎?
」 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常以雄辯名土自居,他娓刀道來:
「『馬』是指名稱而主,『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吧!
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
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裡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5樓:
6樓:佘書萱
典故出自《韓非子·外諸說左上》:「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其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
白馬非馬,這則典故說明只認識到了事物的差異,卻錯誤地將這種差異絕對化。白馬非馬論常常被人們斥之為違反常識的詭辯論。
「白馬非馬」這個命題,反映了辨證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同一性與差別性之間的關係。應該說個別與一般、個性與共性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概念,他們既有差別、互相對立、互相排斥、又互相聯絡、互相依存,不能決然分開。「白馬非馬論」沒有認識到他們對立統一的有機聯絡,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詭辯中。
「白馬非馬」這個命題,本來是從對於辨證法的一定認識出發的,可是,結果卻轉化為辯證法的對立面。後來,「白馬非馬」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違背一般規律和基本常識的詭辯。
"白馬非馬論"究竟是怎麼回事?
7樓:輕靈觸動
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傳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
「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白馬非馬詭辯:是源自中國古代的詭辯,大約意思是「馬」加上「白」的描述後就「不是」馬,這詭辯運用了「是」的雙重意思:常人理解白馬是(屬於)馬的一種,但詭辯者曲解成白馬不是(不等同)於馬。
此邏輯適用於做了不應做的事後藉詞開脫。公孫龍
8樓:nice千年殺
就是古代有個人叫公孫勝,想騎著一匹馬出城,守城人得到命令, 不讓馬出關,公孫勝與他辯論,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白馬不是馬,然後得以出城的故事。
其實公孫勝的做法,是沒有搞清楚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是一種反辯證法的詭辯論。他提出了三個論點:他的第一個論點是馬是一種動物,而白是一種顏色,白馬等於顏色+動物,因此他們是不同的東西。
他的第二個論點是兩種馬的外延不同,白馬只有這一種顏色, 馬是什麼顏色都行。他的第三個論點是馬作為馬,只能是一種馬,而不能是白色的馬。看以看出公孫勝先生集合概念一定是學的不好的,馬不準出城,就包括了所有的馬,無論白馬黑馬。
居然能把守城人說服,無疑是詭辯論的結果。
拓展資料
辯證法: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考慮事物p,有考慮他的 反面非p,考慮到以後的發展,主要在動態中研究事物,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分析事物的水平
詭辯論:是為了說服別人,是一種單純的辯論技巧而不涉及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了,為了辯論而辯論,取消了邏輯的推演
9樓:卡西摩多
白馬非馬是眾多
哲學家特別是先秦哲學家爭論和**的一個問題之一。語出公孫龍。據說:
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代馬通通放過。
拓展資料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
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
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的話大意是說:「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這在邏輯學上是一個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馬」和「馬」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個問題裡來進行論證,並作為同等意義上的概念來分析。在哲學上,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混淆了。
「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 非馬也。」一句中的白(斜體字)都意為說明,告訴;而不是白色。
這一句應譯為:白色不是說明的意思,但人們在這裡會忘記白有『告訴』的意思。白馬的『白』應該是告訴,告訴你一匹馬不是白馬。
10樓:娉婷嫋嫋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
公孫龍通過三點論證,力求證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第一點:「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
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馬非馬。
」 以現代邏輯術語來說;這一點是強調,「馬」、「白」、「白馬」的內涵不同。「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而「白馬」的內涵是一種顏色加一種動物。
三者的內涵各異,因此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
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這一點是論及,「馬」、「白馬」的外延不同。「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馬,不管任何顏色。而「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馬, 兩者有相應顏色的區別。
由於「馬」與「白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 這一點是說明,「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不同。
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它不包含顏色,只是「馬作為馬」。這樣的「馬」的共性 與「白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論證主要為: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歧義)型別的謬誤。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裡,」是」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係。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於」的關係。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雞同鴨講。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公孫龍子的論證是有效的,而他的結論,」白馬不等於馬 (白馬非馬)」 也是對的。但並不能用來反駁守門官的規則: 凡是屬於馬的都不能進城。
拓展資料:
公孫龍,字子秉,生卒年不詳(約前320年—約前250年之間),華夏族,名家人物,趙國人。 是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
公孫龍觀察事物,雖然把個別與一般用"離"的觀點絕對化,只見離而不見合,不符合辯證法的「個別存在於一般之中」的觀點,但他能夠開闢邏輯領域,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有助於百家爭鳴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多數學派看重研究政治倫理,多不懂邏輯學,甚至不承認這門學問,往往以政治倫理觀念來批評公孫龍的邏輯思想,直到近世人們才公開承認公孫龍辯學物件邏輯的問題,並加以重視。
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說雖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開創性,也符合辯證法講的個別與一般相區別的原理,更有糾正當時名實混亂的作用。但是,他沿著同樣的原理隨後再提出的「雞三足」、「火不熱」等辯說確有走火入魔之嫌,已墜入「詭辯」的深淵中。怪不得荀子要斥他為「此惑於用名以亂實也。
」鄒衍要批評他是「害大道」、「不能無害君子」。
哲學上講的辯證法,矛盾論,認識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在生活中應
矛盾是屬於辯證法裡的內容。辯證法是用聯絡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版即對立統一規律權是是辯證法的核心內容。辯證法就是承認矛盾的觀點,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生活中,一問題總是有其產生的原因,有其引起的結果 有二面性,如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等等。認識論是講...
出走世界義工旅行的工作時間和具體內容是什麼
我和我的同學都參bai與du過這個專案,我們去了不同的項zhi目地。dao 我在寒假時參加了 回巴厘島登巴薩兩答周專案,一至週五為工作日,同學去了斯里蘭卡,也是五個工作日。但具體還是要看你選擇的專案地啦,每個專案地的工作時間均有所不同,一般為四個小時左右。至於具體內容,也是每個專案地各有差別,主要是...
物理熱力學網 熱力學分幾大定律?具體內容是什麼
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幾種表述方式 克勞修斯表述為熱量可以自發地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溫度低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地從溫度低的物體傳遞到溫度高的物體 開爾文 普朗克表述為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取熱量,並將這熱量完全變為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熱力學第三定律通常表述為絕對零度時,所有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