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繼潤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
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象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便是文賦。文賦始於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
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派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後《赤壁賦》。從體裁形式看,《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還保持「設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構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敘事性質,但擴大了敘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
而《後赤壁賦》則幾乎完全擺脫漢賦體制的影響,獨創地構思了夜遊赤壁、攀登峰頂、泛舟長江及遇鶴夢鶴的情節。以這三篇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於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
宋代文賦的實質是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展的終極階段,前、後《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誌作品。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
元代祝堯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並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
文賦的文學地位
2樓:恕即是空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也
是中國的審美觀念發生轉折的關鍵,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讀書人在根本上能夠對文學的特質有所瞭解,有著明確的認識。文學的特徵,在早期大多是以形象性為主,比較屬於表象性的,到了魏晉,漸漸地往藝術性的法方向發展,也就是純粹的美感的產生,在和清的《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藝術形象的發展》,「陸機的理論,從根本上說仍然屬於漢代表象性形象的範疇,他要求作家塑造的形象被塑物形似,但他畢竟是處於漢末晉初轉折時期的理論家。」也就因此,陸機一方面他有著深厚的舊觀念,另一方面又有急著想要跳脫舊傳統的新觀念。
就藝術上的技巧來看,《文賦》,「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文章的構思必須巧、妍,也就是他所極力推崇的形式美的思想依據,揭示了為魏晉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其特徵,《文賦》的不足,則在於陸機本身思想的侷限,企圖在短短的一篇文章裡面,解決許多創作上的問題,顯然是有所不足的,而說到六形式主義的發展,有其歷史上的因素,個人的某篇文章也許能夠稍微影響整個趨勢,但並不是決定性的要素。
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奠定了整個文學理論思想基礎,由於玄學輕文學的傾向,文學批評並沒有隨著時代的潮流而興盛,玄學思想讓文人思維能力大為提高,研究名實之辯的風氣也大有人在,但是,卻很少有人認真地去**陸機《文賦》在理論上和創作上決定性的作用,雖然形式美在六朝備受矚目,其實它本身就是中國古典詩文的整體特色,陸機文賦所提出來的主張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到了後代,尤其是唐宋古文運動興起,它以秦漢為宗,注重內在的氣勢以及內容的充實,非常排斥漢魏六朝以來駢儷文章過度講究辭藻華美,認為這些是言之無物,取代了形式美的標準,並且被後世讀書人所承襲,於是漢魏六朝本來應該有的批評文學風氣,在這裡也就受到了挫折,儘管陸機在批評史上佔有一個很關鍵的地位,卻很少人去注意研究。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理論著作是《典論》還是《文賦》?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理論著作是還是《文賦》陸機《文賦》的傑出貢獻 《文賦》的貢獻除了以上介紹的提出「意」、「物」、「文」三者關係和創作源泉論之外,在如下幾個方面也有原創性。(一)文體分類的創新曹丕《典論·**》把文學體裁分為四科八體,並指出這八體的特點,他說:「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那時沒有**一說。奏,議是公文,公文欲雅(穩重典雅);書、論是議**,應該條分縷析(邏輯思維),銘稱人功德,申明鑑誡,誄是悼詞,都崇尚實事求是(例:操刀以革);詩和賦這種文學體裁應該華麗(形象思維)。
陸機《文賦》在曹丕《典論·**》的基礎上作了創新,提出十體說,那就是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這是一個創新;其次是把公文類文體置於最末,把詩、賦類文體提到前兩位,說明陸機對詩、賦這類純文學的文體的重視。(二)「詩緣情」的大膽創見自從《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以後,孔子又強調了「詩言志」的觀點,「言志」就成了詩歌創作的社會功能,《毛詩·序》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些論述中,「志」和「情」是分離的。
兩漢到魏,作者都遵奉儒家的這一文學理論。《文賦》的突破在於把「詩言志」的社會功能推進了一步,強調了文學創作的未被重視的「詩緣情」的社會審美功能,那就是「詩緣情而綺麗」,不但強調了詩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頤情志於墳典」,把詩歌的抒情功能和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聯璧合,揉合起來,第一次明確地告訴人們,詩歌包括文學創作,就是作家主觀心靈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學創作的社會功能,文學創作不僅應有教育的作用,同時具有抒情的社會功能,高揚起「綺麗」的旗幟,凸現了創作的美學思想。(三)突出了主題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創造了「主體論」 有些論者說「詩緣情」是對儒家正統的「詩言志」的挑戰,說明陸機是背離儒家思想的。
我認為這種觀點難以成立。臧榮緒《晉書·陸機傳》中稱陸機這個人「服膺儒術,非禮不動」,說明陸機信奉的是儒家的正統思想的,這從《文賦》對文學創作中「理」的論述得到證明。他說:
「理扶直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文章就像樹,「理」是文章的主幹,「理」一定要「直」,理直氣壯;而「文」各種技巧和手法呢,就是「理」這棵樹的主幹「垂」下來的「枝條」,「枝條」也應該很繁盛。類似的論述《文賦》中還有,茲不一一列舉。這一觀點被學術界稱為《文賦》的主體論,文學創作一定要把握「理」這個主體,而且這主體要正確「直」,我們不論從事何種文體的創作,主體是不可或缺的,這主體也就是主題。
這一論點對此後的文學創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唐杜牧稱「意(主體)猶帥也」王若虛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就是對《文賦》「理扶直以立幹」的拓展。聯絡《文賦》中「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就可以看出,與孔子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詩無邪」(《論語·為政》),「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yi)》)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今天從事文學創作,自然也應該「禁邪(錯誤的思想,觀點,理念)制放(放縱,靡靡之音)」。
(四)馳騁想像推陳出新重視風格《文賦》對文學創作的論述是全面的、嚴密的,《文賦》的貢獻還可以從馳騁想像、推陳出新、重視風格等多方面加以探索,略加闡述如下: 1、文學創作應重視形象思維 「其始也,皆收聽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收視反聽」即對外界不聽不看,聽而無聞,視而無見——投入;「耽思傍訊」,即專心致志研究思考,四面出擊拓展思路;「精騖八極」即思想像烈馬一樣在四野奔騰;「心遊萬仞」即心思在廣闊的空間遨遊。這四句非常形象地概括出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的重要性。
尤其是他那「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雲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這些描繪大自然的佳句更為陶淵明、謝靈運等山水田園詩的興起打下了理論基礎。
2、謝朝花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這是去陳言,取清秀之意。早晨開的花已經枯萎了,就不取;晚上花蕾剛抽出來,尚未開足,就取用。這是借喻,「朝花」指「意」,「詞」,「句」式,「披」指腦袋答落,花的盛開期已過,我不取用,「唯陳言之務去」,他人嚼過的饃不吃。
「啟」即採用,應採用那些含苞待放的,剛秀出芽來的花(意、辭、句)務求創新。在新聞界叫「抓活魚」。 1700多年前《文賦》的告誡,當代文人多束之高閣了,發一篇「誰動了我的乳酪」,不多久全是「誰動了……」,思想的枯竭,無以復加,甚至不知羞。
此種現象,應該杜絕。 3、對創作風格的重視《文賦》對文學創作風格的論述也是一個首創。文學創作主體不同,風格是不同的,這是陸機的創見。
他說:「誇目者尚奢,愜意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善於誇張說事的作者,他的風格就崇尚華豔(奢);擅長說理的作者,他的風格是嚴謹(貴當);喜歡把事理說透的作者,他的風格是不狹隘(無隘);喜歡闡明道理的作者,他的風格是氣勢通達(曠)。《文賦》的這一發見,體現的是「文如其人」的理念。
這觀點大體上說得過去,但是不能絕對化,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但他也有「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金剛怒目的詩句。李清照「尋尋覓覓,悽悽慘慘切切」其風格婉約,但也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剛強。道德文章寫得好(曠)的作者,道德品質低下的,也不乏人,所以,對此觀點,應辯證對待。
但他畢竟啟發後人,從事文學創作,應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他重要的還有「靈感說」,首次提到了創作靈感問題;社會功能說,強調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立片言以居要」說,提示錘鍊令人過目難忘警句,凡此種種,都值得研究、借鑑。總之,《文賦》對文學創作的論述是全面的、系統的、嚴密的,可圈可點之處甚多,《文賦》中一兩句話深入**,就可作洋洋灑灑的**,內容極其豐富,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和研究。
順便提及一下,《文賦》作為一篇駢賦**,它本身就極富審美價值。就以我們剛分析過的首段為例,幾乎每句就一個動詞領起,「佇」、「頤」、「遵」、「瞻」、「悲」、「喜」、「詠」、「誦」、「遊」、「嘉」等,既有節奏感,分析細緻,又有氣勢,作為一篇**,已經實現了他自己的「論精微而朗暢「的要求,是值得精讀深思的。總之,曹丕〈〈典論。
**〉〉標誌著我國古典文學理論啟動,陸機的〈〈文賦〉〉承前啟後,為文學理論的研究鋪平了道路,為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南朝齊樑間鍾嶸的〈詩品〉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堅實的基礎。近代大家章學誠先生就指出:「劉勰氏出,本陸機氏而昌言文心」。
(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文德〉)。
求一陸機《文賦》讀後感!急急急,求陸機的《文賦》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綴下里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全文太多選你所需 陸機的 文賦 論述了哪些問題?1 在 文賦集釋 前言 中,他從三個方面指證 文賦 明 顯地受到道家...
建安文學的風格特點和歷史地位
建安文學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從黃巾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約五十年時間。在東漢末群雄並峙逐鹿中原的爭奪兼併中,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並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建安詩歌便是社會由 動盪趨向統一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世積亂離,風衰俗怨 ...
書的演變歷史是怎樣的,圖書的演變歷史的 資料
書的演變是指形式意義 上的書的演變?還是實質意義上的書?實質意義上,有了文版字有了可以記錄權的事就有了書至於形式,古埃及是寫在紙草上的,古代兩河流域是泥板文書,中國最早是寫在簡牘上的,南方多簡,竹製,北方多牘,木質 然後就是紙張的出現 圖書的演變歷史的 資料 最早的書就是 甲骨文 時期的龜甲獸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