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

2021-05-07 21:47:01 字數 4830 閱讀 3027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古代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原料的分離、打漿、抄造和乾燥4個步驟。

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即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乾燥,即把溼紙晒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4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溼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蔡倫的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蔡倫再次把造出的一大批紙獻給了皇帝和鄧皇后。皇帝和鄧皇后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後來,漢和帝去世了,鄧皇后又垂簾聽政成為鄧太后。由於蔡倫發明的紙張大量使用,鄧太后讓蔡倫主持宮廷所藏經書典籍的校訂和抄寫工作,形成大規模用紙高潮,當時就使紙質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以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工藝技術造出的“蔡侯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2樓:我在江南走過

姥姥講故事之中國歷史故事 7-8歲:第20集 蔡倫改進造紙術

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

3樓:學院派魚多多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近代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18世紀以後,隨著文化、教育與科學事業的發展,歐洲各國的耗紙量與日俱增。由於單一生產麻紙,已使原料**出現嚴重短缺,人們在不斷尋找替代物。與此同時,他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造紙術的發明地——中國,尋求中國造紙技術發展的新資訊,使得中國造紙新術直接傳入歐洲。

4樓:平航漫

東漢和帝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對文化的傳播至關重要!

5樓:課文你來說

1、節約造紙成本和造紙時間。

蔡倫紙是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

2、使紙張輕便易攜帶;便於書寫。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

雖然蔡倫之前有絲質纖維所造的“灞橋紙”,但因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沒有經過剪下、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這種紙也沒有蔡倫紙好用。

3、對世界的文化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便利了文化的儲存和交流,不僅推動了我國文化發展,而且也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二、蔡倫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最初出自《東觀漢記》及范曄《後漢書》記載。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

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

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監製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

6樓:小冉子哈

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廉價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沒事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歷史書上是這麼寫的……

7樓:田嶽

這是文明史上的一大革命,對普及教育,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蔡倫造紙的意義是什麼。

簡述蔡倫是如何改進造紙術的

9樓:匿名使用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

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讚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祕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衝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

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

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階印刷紙、捲菸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程序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裡佔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

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

“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汝自知之!”。

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係。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

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乾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

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202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2023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鑑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

202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202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2023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2023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2023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瞭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

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10樓:南宮夜喬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經驗,他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剪碎或切斷,在水裡浸漬,再搗爛成漿狀物,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晒乾,遂變成紙。

11樓:olos拿來

永元四年(來92),蔡倫任

自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蔡倫改良的造紙術產生了什麼樣的重大意義?

據 後漢書 宦者列傳 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件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 破布 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 105年 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

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什麼三國時期還是用竹簡

這是一個推廣問題和習慣問題。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 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 今掖縣 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

自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紙一直是人類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學和文化進步的基石。閱讀下列材

1 作契以代繩 是抄指用文字 來替代結繩記事 造紙以當策 是指用紙來替代竹木簡牘。2 錯誤 1694年由荷蘭傳入美國 理由 因為美國於1776年建國。作用 推動了歐洲文化的普及,為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創造了條件。3 歐洲 18世紀後歐洲社會經濟 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 工業革命的推動了造紙術從手工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