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還真不好說,我的理解是:
雅,是文明的標誌;俗,人類的原生態。雅與俗,可以「和平共處」,即「雅俗並立」;還可以「互利雙贏」,即「雅俗共賞」。但最高境界,還是「大雅若俗」。
這就既要有大慈悲,更要有大智慧,還要有大勇敢。
什麼是「雅」?什麼是「俗」?這是文明時代才有的分野。
野蠻時代的人,赤身**,茹毛飲血,火都不會用,衣服都沒得穿,哪有什麼「雅」可言?也就只有「俗」。但,也正因為「只有俗」,它就不能叫「俗」,只能叫做「真」。
後來,人類進步了。物質變得豐富,精神也有了要求。衣食住行,都不同於野蠻時代。
比方說,吃飯要用餐具,不能用手抓;公共場合要穿衣服,不能暴露「**之處」;老婆得「明媒正娶」,不能逮誰是誰,等等。說話,也有了禁忌,不能動「粗口」、說「贓話」。這些講究,就叫「文明」,也叫「文雅」。
特別講究的,則叫「高雅」。相反,則叫「俗」。特別不講究,就叫「低俗」。
低俗,高雅,一高一低,就有了價值的判斷──雅是好的,因為代表文明;俗是不好的,因為代表野蠻。於是,雅,就成為主流,成為方向。俗,則成了「上不了檯面」的「狗肉包子」。
這是許多人要假裝「雅」,或包裝「俗」的原因。
2樓:天津自適居
作為一個藝術愛好者,似乎都在竭力地追尋、追求一種雅俗共賞的一個審美境界。那麼,到底藝術有沒有雅俗之分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沒什麼區別看你個人的價值觀
4樓:匿名使用者
讀書與罵人就是雅與俗
俗與雅的聯絡與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雅與俗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體現不同的價值取向。「雅」,即高雅,它代表著文學藝術發展的純正方向。相對而言,「俗」,或曰通俗,則主要代表著文學藝術價值的世俗化取向。(區別)
二者是共存於民族文化中的兩個對立統一體。無俗即無所謂雅,無雅也就無所謂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向對方轉化。(聯絡)
文章認為應該怎樣區分雅與俗
6樓:上網不當飯
雅與俗之間,誰也也無法豎起一道截然劃分的籬笆。
「詩三百」被認為是至雅不過的文化經典,其多數卻是採擇於民間的民歌小曲,所謂「風出謠口」是也。
晚唐曲子詞曾被譏嗤為粗鄙不文,至宋則蔚為大觀,成為一代文學的代表性樣式。至於元之戲曲、明之傳奇,至於那當時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本和章回**,鄭振鐸先生曾一攬子劃拉入「俗文學」,而今則鮮有此論了。
雅與俗似乎是有著文體之分的:詩為正統時,詞則有俗體之譏;詞漸入廟堂,則曲便接過了俗的帽子;後來曲也有了雅部(如崑曲),地方戲便頂上一個「花」字———花部即俗部之謂也。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後來的或曰新生的即俗的,一頂「俗」字號帽子永遠要傳遞下去,傳給那生機勃勃的新的文學樣式。
這是怎樣荒謬的一種理論架構!
雅與俗的區別是存在的。然其較多存在於作者的寫作旨趣,存在於作品的文學精神,而較少以文體劃分。幾乎所有的文體都產生過色澤和意趣迥然不同的作品:
律詩何嚴正,然應制及酬答之作大多俗言滔滔;墓表何肅穆,而多數亦諛詞滾滾。韓愈《與馮宿**書》說自己「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
這真是一種文人無奈與文心折磨。越數百年後,明代徐渭也抒發了極類似的無奈之情,其《胡公文集序》曰:
至於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小慚者人以為小好,大慚者則必以為大好。
這裡的「俗下文字」,當是最典雅的文體與最典麗的文句,其擊節贊好的當也是文人者流,作者卻為其外雅而內俗、形雅而實俗內心悲哀,也向那些呼叫「大好」、「小好」者發出一聲冷哼。雅和俗應主要是一種文學精神的區別。《金瓶梅》寫了那麼多的宦場詭詐和妻妾爭寵,寫了那麼多的市井語言和床笫歡愛,其內容真俗之再俗,卻又以此庸眾的歡樂寫哲人的悲哀,底蘊的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冷峻的思考。
《紅樓夢》描繪公侯豪門少男少女的歌吟與愛戀,描繪那「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襯底的則仍是仕途經濟與「巴高望上」的俗聲協奏曲,又藉此表述作者對現實社會也包括現實之「愛」的決絕。金庸的《鹿鼎記》借一個妓女孳子的青雲之路寫俠義精神的隳頹,已更多地注入了歷史的思考。而古龍則以浪子形象反詰社會也反詰文學,對人類的情感定式如愛恨情仇進行深層的叩問。
這四位作者早越過了雅俗的藩籬,其思考和敘寫的內容既是社會的,又是人生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能去區分雅俗與精粗,又何必去做這樣的劃分?
且在文章內涵和藝術精神的層面上,雅和俗都是不可或缺的。
雅不是僵化,俗也不是庸爛,而是不同的色澤與情致,不同的風格和美學特徵。相傳唐代有一位叫絳樹的著名歌女,可以同時唱兩支歌,所謂「一聲在喉,一聲在鼻」,而使二人坐聽,聲腔韻節一絲不亂,世人稱奇。
所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如捉水月,只挹清輝;如雨天花,但聞香氣。」至於雅俗,則早打混成一片,雜糅為一體了。
世事如歌,人生如歌。優秀文章賦寫的必然是人世與人生的笑罵歌哭,是真性情與真感悟。即以本書所論言之,則《金瓶梅》是一支生命悲歌,寫俗世的一切是如何銷蝕精神和生命;《紅樓夢》是一支愛情輓歌,寫階級社會中愛的蒼白與脆弱,以及那更多的在愛之旗幟下的偽情;《鹿鼎記》是一支塵世的歡樂頌,寫火宅與色界中的一味清涼;古龍**則是浪子的酒歌,於醉眼朦朧之際發見人生真諦……
雅俗與否?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文人自古有自己的道德修為。拜孔孟,讀聖賢書。論語已經為文人定格了道德標準。
文人的作品當然會以此為標準,雅俗也就在此劃分了。以詩書禮樂、風月雨情、梅蘭菊竹為雅。以吃喝拉撒,柴米油鹽,市井苟且為俗。
文人以自己的文化生活為職業,文章亦是如此。
8樓:純情的嗎嘍
每個人文化程度不一樣理解的也不一樣 或許你眼裡看到的是雅 在別人眼裡就覺得俗了
簡述藝術創造中雅與俗的關係
9樓:狗掐貓
9號10號考試的麼?考試這的話樣回答是不會高分的,雖然很有自己的見解 呵呵,看看書 p195
中西方文化的差別
10樓:儒雅隨和
1、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的為民思想差異
中國:神不但是完美的,也是為人服務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講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西方:神是人的主宰,個性自由以及私利為主導的思想。
2、包容文化與排他文化的不同
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和文化使中國人解決問題總能找到共贏的解決方案。
西方:排他文化則總是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
3、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巨集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域性,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4、個人榮譽感
中國:一般不主張個人的炫耀,個人的驕傲,一般都比較的含蓄,即是獲得了很大的榮譽,也要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提倡謙虛的態度。
西方:對於個人的榮譽表現的很具有個人色彩,成功了就會欣喜若狂,失敗了就會生氣,很直接的性格特點。
5、看待自然
中國:接受不確定,不完美。因此也處在神祕主義和迷信的邊緣。
西方:通過科學/科技去尋找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努力追求理論上的完美。
11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fairylindenna
12樓:章晗巫真
第一、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係、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瀰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
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範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
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係,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係。
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佔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物件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物件是人」。人與人的關係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
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
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
「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鬥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徵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遊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鍊成長的人物。
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怎樣理解文化的雅和俗,如何看待文化中的雅與俗
文化 一詞,是當今社會中著重強調的,也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水平和審美水平息息相關的一個現代化詞語。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來形容,也可以用時尚前衛來感嘆 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眾精英之別。總之,文化 是一個可以不斷更新,包容性很強的詞語。在 文化 意義的多元發展中,雅文化與俗文化不再作為互相對立的兩...
含有俗字和雅字的成語,含有俗雅的成語
雅俗共賞 拼音 y s g ng sh ng 簡拼 ysgs 近義詞 喜聞樂見 有口皆碑 反義詞 下里巴人 陽春白雪 曲高和寡解釋 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出處 明 孫仁儒 東郭記 綿駒 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你好,讓我來告訴你最正確的答案吧 超凡脫俗 俗不可...
半醒半醉半自然,半俗半雅半隨緣這句話的意思
半醒半醉半自然,半俗半雅半隨緣 如果你將這句話中的 半 用 有一點 來替換,那麼,你應該就理解了。文學學習的好處?5 當然是提高文學素養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許多關於禮的論述,有很多不僅對於個人有益,而且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1 提高素養,提升自身的品位 2 是感知社會的觸角,各個學科都是融會貫通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