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除了元宵,還有湯圓,生菜,元宵茶,油茶,油錘等食物也是元宵節的傳統食物哦。
2樓:楣濰
我們這裡元宵節的飲食習慣是吃元宵,然後到大的超市裡面猜燈謎,不想出去的就在家看元宵晚會。
3樓:姿心窩燕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猜謎舞龍說唱,民間舞蹈鬧元宵吃湯圓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4樓:
元宵節可以吃湯圓,或炸元宵
元宵節的飲食習慣
5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除了賞花燈外,吃湯圓為此節日重要的習俗之一,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為求湯圓好吃潤口,湯圓中多半加入過多的糖分及油脂(豬油),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過量攝取這些成份,將對人體健康造成頗大的影響,所以過個健康的元宵節,也大有學問。
熱量:含大量油脂及糖份,所以熱量很高,對於體重過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對於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洩,增高痛風病發生的可能。
四顆芝麻湯圓的熱量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而無餡小湯圓大約四十顆才等於一碗飯的熱量,所以過節應景,可以無餡湯圓取代有餡湯圓,減少熱量攝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時等運動的方式消耗這些熱量。
外皮:無論北方湯圓或南方湯圓,其外皮的部分均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粘性高,不易消化,對於腸胃功能不佳的患者、老年人、小孩子,在食用湯圓的時候就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餡:湯圓內餡種類繁多,甜的、鹹的應有盡有。甜餡如芝麻、豆沙、棗泥、花生……等,鹹湯圓餡如鮮肉、菜肉……等。
無論甜、鹹餡,其中油脂含量均很高,為求美味,常會使用豬油,影響慢行疾病患者病情。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會加重腎臟病患者病情,應特別注意。
湯: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的部分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甜湯可以桂圓紅棗湯或桂圓薑湯取代,除了可減少一些湯份外,也可有補身祛寒的功效。鹹湯圓則可放小蝦米及多量蔬菜,可在過節得同時,多一些鈣質及纖維質得補充,但需注意的是,湯中不要再放太多得油脂或調味料。
其他注意事項:為減少熱量,食用湯圓避免用油炸的方式,同時多攝取一些高纖維的食物,並比平時多做些運動。另外,食用湯圓應注意"燙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影響過節氣氛。
元宵節各地飲食習俗有哪些及傳統食物
元宵節都有些什麼傳統美食?
6樓:匿名使用者
、湯圓和元宵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製作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湯圓的內餡甜、鹹、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乾果為主。
2、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3、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4、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叫麵茶。
5、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
“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6、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7、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8、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9、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0、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1、饅頭和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2、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
”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
7樓:繁華有一夢
1、湯圓和元宵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製作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湯圓的內餡甜、鹹、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乾果為主。
2、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3、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4、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叫麵茶。
5、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
“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6、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7、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8、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9、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0、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1、饅頭和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2、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
”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8樓:謬元修宣胭
除了湯圓
元宵節還吃什麼
元宵節有吃湯圓的習俗,除了湯圓,元宵節還吃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元宵節當天要哪些傳統美食才有節日的味道。
油錘油錘
元宵節的食品出現於唐宋時的有油錘。“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
油熱後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
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
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後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製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元宵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習俗。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裡,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裡湯圓,家人團圓,正如臺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
"以象徵團圓吉利之意。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
面燈面燈
面燈也叫由面盞,是用麵粉做的燈盞,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面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做燈盞十二斗(閏年十三隻),盞內放食油點燃,或將面燈放鍋中蒸,視燈盞滅後盞內餘油的多寡或蒸熟後盞中留水的多少以卜來年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間陝西《錐南縣誌》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麵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
”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願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誌》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麵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目前農村仍有此俗。
麵條麵條
麵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
《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粘糕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糟羹糟羹
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等
望採納謝謝
元宵節的詩詞,描寫元宵節的古詩有哪些 元宵節古詩詞精選
1 正月十五夜 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2 青玉案 元夕 南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 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提起寫元宵節的詩詞,這兩首是最具代表性的。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始自...
元宵節的來由,元宵節的來由
傳說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 太一 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 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元宵節有什麼好玩的活動
各地關於元宵節由來的說法很多,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一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 平呂 而設,因為平息呂氏之亂是正月十五 二說,元宵節是人們為慶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圓之夜而設,又稱 上元節 三說,元宵節起源於 火把節 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