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中國打擊樂器——鼓的簡史
鼓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較之吹管、彈撥、拉絃樂器,是最早成熟起來的樂器種類。在原始部落的**活動中,鼓佔有重要地位。
鼓產生於什麼時候?從文物、文獻中接觸到的大多是夏、商、週三代鼓類樂器。但鼓的產生,無疑早於此。
在《禮記·明堂位》中就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的記載,揭示了先民們在樂舞活動中已使用陶製的土鼓。《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堯的樂官質“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獸皮,就成了鼓了。
《周禮·春官·龠章》:“掌土鼓豳龠。”鄭玄注:
“杜子春雲,土鼓,以瓦為框,以革為兩面,可擊之。”這是有關皮鼓運用的早期記載。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類樂器的製作和運用。
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鼉鼓,這同《詩經·大雅·靈臺》上記載的“鼉鼓逢逢”以及《呂氏春秋》記述顓頊“令鮮先為樂倡。鮮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的材料相驗證,都說明皮鼓的運用有很長的歷史。在商代的甲骨文中,鼓字寫作“ ”,這同今天作為銅器留存的商周鼓形相似。
到了周代,鼓類樂器更為發達。據楊蔭瀏先生統計,周代各類鼓見於記載的就有三十多種。
鼓作為“群音之長”,於神祀社祭、征戰役事中無不使用。在祭禮典禮中,鼓以雷霆之聲象徵春雷,激勵萬物生長;在軍事征伐中,鼓聲用以振奮將帥士眾之壯氣,威震四方。正因為如此,東漢許慎在我國第一部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中,把“樂”解釋為鼓樂器的象形字,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活動中鼓類樂器的重要地位。
我國古代將樂器按發音質料分為八個種類,即所謂的“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革即是鼓類樂器,如足鼓、建鼓、懸鼓、鞀鼓、雷鼓等等。
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製鼓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圓木覆上獸皮製成的木鼓為主。
南北朝時期,中原與西域有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像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這類外族外域樂種都陸續傳入中原,其中,“羯鼓”便是這些樂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打擊樂器。由於羯鼓的音調高並富於穿透力,因此被唐玄宗李隆基視為八音之領袖。在宮廷燕樂中,唐玄宗經常親自擊羯鼓以和樂,許多貴族也都善此,擊羯鼓竟成了一時風尚。
唐代的羯鼓不僅在演奏技巧上達到了較高水準,並且產生了不少作品,如唐玄宗就創作有數十首羯鼓獨奏曲,其中較著名的有《雨淋鈴》等。李白在詩句中描寫羯鼓的演奏時寫道:“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天廊振法鼓,四角喚鳳箏。”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寫道:“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正是羯鼓聲急,**表現力強最為突出的描寫。
在敦煌壁畫、雲崗石窟等歷史保留下的多種伎樂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腰鼓樂伎擊鼓奏樂的姿態。腰鼓的種類較多,隋唐燕樂中常提到的腰鼓類樂器有毛鼓、都曇鼓、杖鼓、正鼓、和鼓等。腰鼓的鼓框有木質的,也有瓷土燒製的,所謂“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陳暘《樂書》)。
腰鼓多以鼓框兩頭蒙皮,用皮條對穿拉緊,叩擊出聲,樂聲咚咚作響,具有穿透力。
腰鼓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可以在伎樂隊中席地而坐,雙手拍擊鼓面為樂舞伴奏,也可以將腰鼓掛於胸前,在宴飲樂舞中邊擊邊舞,以它的輕重緩急,調動著舞者和觀賞者心中的律動感。白居易描寫當時的胡旋舞女“心應弦,手應鼓”正好說明旋律與節奏的相互依賴關係。
從鼓樂發展的巨集觀角度來看,如果說傳統鼓樂在商周時代曾經獲得了一個相當繁榮的發展,那麼,隋唐以來,隨著腰鼓類樂器由西域的傳入,又釀成了我國鼓樂發展的一個繁榮時期。在後來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先後形成了風格各異、分佈廣泛的各類打擊樂種類。如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十番鼓”、“十番鑼鼓”、“十番簫鼓”等多種形式;流行於廣東潮州一帶的“潮州大鑼鼓”、“潮州蘇鑼鼓”,還有“西安鼓樂”、“山東鼓吹”、“遼南鼓吹”、“福州十番”、“浙東鑼鼓”等等。
可以說,中國是打擊樂器的故鄉。打擊樂器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2樓:匿名使用者
上古時期—少昊至周朝
(紀元前1100—紀元前246年左右)
商朝的樂舞是殷人很重視的儀式,如宗教上的儀式,在文獻上甲骨文常出現“舞”字,如[勿舞河,之從雨]。**到周朝已有系統的理論及傳統,如天子用來祭天、祭祖和王朝宴客、娛樂之用。在考古中,此時的樂器中國以材料來區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大類。
周朝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樂在前二者,此上古時期為奠定雅樂的時期,雅樂有其特色;曲調簡單、齊奏、節奏緩慢。雅樂是強調教育,為宗廟祭祀典禮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莊嚴肅穆的**。
中古時期—秦漢至隋唐朝
(紀元前246—紀元906年左右)
在政治及外國的文化不斷入侵之下,周代傳統禮儀**被戰爭打斷,到紀元前三世紀時,因儒家思想遭清除破壞,漢朝想重新恢復古代禮儀時,不得已得依賴當時的民歌為創作曲子的**,另外有關佛教及道教的**也開始產生,而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燕樂。
近古時期—宋朝至明朝
(紀元960—紀元2023年)
在歷經晚唐、五代的割據局勢,宋太祖建立了北宋王朝;而在**上說唱**、歌舞**、樂器等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以至引起作詞人與**家的注意。宋朝的詩歌形式由絕句詩發展到長短句的詞,再加以**進行歌唱,有有聲無辭,再把一些聲、和聲、纏聲、冷聲等加上詞,讓規律的詩變成長短句的詞。宋詞和它的**是我國文學史與**史上的一大重部份。
元初至元大德年間(1279—1307),元雜劇發展到鼎盛時期。元雜劇結構非常嚴謹,不論是戲劇方面或是**的表現都相當平衡。雜劇大致是由所謂的四折而組成,其相當於現在西方歌劇中所說的四幕,在當時流傳的有王實甫的[西廂記](二十折因劇情複雜)。
散曲與雜劇在元代使用甚多,有詩轉為詞,詞轉為曲,為元代一大特色。明代有南戲的掘起,在明朝中葉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這時已出現資本主義的影子了。
近代時期—清初至清末
(紀元1644—紀元2023年)
清朝有民歌及皮簧、秦腔(梆子)等**,在明清流行著一種描述愛情的生活民歌,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將它著成[聊齋志異],用當時的語言加上元、明的各種小曲,編成能說能唱的民間說唱形式,有人稱為[俚曲]或通俗之曲,可見當時的**已有漸漸發展之勢。皮簧為西皮及二簧,它們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出自於西北地區)。二簧為亂彈的一種,它們可確定傳入北方後,受崑曲的雅化,而成為平劇(京調)的主體。
給我加分哦
3樓:
這個上面有好多關於**的資料 你去看看有沒有
中國樂器發展史 100
4樓:ixy222樓
1、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鐘、
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
2、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鐘、壎、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係。
3、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壎、笛、竽、、,彈絃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效能更加提高。
4、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絃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
5、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絃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絃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
6、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絃、火不思、七十二絃琵琶、魚鼓、雲璈、、、等。
7、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絃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方面佔了重要地位。
擴充套件資料
樂器歷史:
樂器是人類早在原始時期已擁有的文明財富之一。圍繞樂器的來歷,自古以來中外均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並長期被據為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說。
如中國許多古書記載:“女媧作簫”、“女媧作笙”、“伏羲作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鍾”、“伶倫入昆倫山採竹為笛”、“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鍾”、“黃帝殺虁以其皮為鼓”等。
所述均為公元前
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剛剛進入銅器時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鑄鐘等工藝很複雜的產品。那時的人對絕對音高可能有些概念,但對樂律未見有多少認識,象上述那些複雜的旋律性樂器不可能出現那麼早。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至今史學上仍存疑待探索。所述樂器實有其物,但任何人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樣完美的樂器。樂器都是逐步演進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樂器,是無疑的。據考,中國在遠古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已有一些土鼓、磬、鍾鈴、骨哨、葦籥、壎等。
可能還有苓、管、篪、笙。至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至前11世紀),除此前的樂器得到發展,如出現定音的編鐘、編磬,以及鞀、言(大簫)、笙等,說明已有初淺的音高音程概念。
到周代,見於記載的樂器約近70種(有重名的),出現了對樂器分類的“八音”,有了琴、瑟等撥絃樂器。
5樓:姬覓晴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吸收的民族,自漢以來,廣泛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樂器。如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時張騫通西域時傳入的橫吹(亦稱橫笛);漢靈帝時傳入豎箜篌(曾稱胡箜篌;
約在公元350年前後的東晉時,從新疆、甘肅一帶傳入了“曲項琵琶”,明代傳入了揚琴和嗩吶等。這些外來樂器,經過不斷地改進,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在中國樂器發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絃樂器的出現大大晚於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和彈絃樂器。據文獻記載,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現以竹片軋之的“軋箏”和“奚琴”(在宋時作“嵇琴”)。宋時的嵇琴用馬尾弓拉奏,並出現了“胡琴”的名稱。
如宋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雲:“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自元代之後,在奚琴、胡琴的基礎上發展成各種型別的拉絃樂器。
中國的“吹、打、彈、拉”四大類樂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對傳承樂器的音質不純、音律不統
一、音量不平衡、轉調不方便、固定音高樂器之間的音高標準不統
一、在綜合樂隊中缺少中低**器等不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並湧現了許多成果。
中國搖滾樂的發展史,中國搖滾的發展史?
在中國流行 走入低潮的時候,我們的搖滾已歷經17年的歷程。回顧這十多年,我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有了搖滾樂,也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有了各種搖滾樂。但遺憾的是,中國流行 的革命性的聲音在這十年中只發生過一次。我們一直在懷念1986年北京工體那個沸騰的夜晚,那個穿長褂 彈吉他的青年,那個高歌 一無所有 的邋遢男...
那爛陀寺的歷史起源,中國佛學的發展和起源?
1 佛教發源於距今約2552年前 一說3000年左右 左右的古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教傳入我國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歷史史記載 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時,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漢朝通好,曾向博士 景盧口授 浮屠經 中國統治階層始知佛經。這個在1998年3月,中國佛教協會會議一致得到認同,所以 ...
發展社會學的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理論
依附理論是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為主體而建立的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國經濟學家a.g.弗蘭克,巴西社會學家f.h.卡多索 t.多思 桑托斯和經濟學家c 富爾塔 多,埃及社會學家薩米爾 阿明等。代表作有弗蘭克的 拉丁美洲 不發達或革命 1 969 等。依附理論是對現代化理論的批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