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第三、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準備了條件;
第四、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教育體系的基礎;
第五、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2樓:你說我們是朋友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國人最崇拜的聖人。他被中國封建統治者封為“大成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被近代國際社會公推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孔子還是中國師道理論的創始人,也是踐行中國師道的楷模。他是當然的師道宗師。
幾千年來,為了紀念他,宣傳他,傳播他的學說,弘揚他的道德和精神,從京城到各地,建造了許多孔子廟。這些孔子廟簡稱孔廟,又稱文聖廟(與之相對應的是武聖廟即關羽廟),簡稱文廟。少年兒童入校讀書,第一件事是拜孔子像。
學校裡每有大型活動,第一項禮儀是集體給孔子像鞠躬。每年孔子誕辰日(陰曆八月二十七),全國各地都要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孔子的名字,在中國,在世界華人圈子裡,可謂婦孺皆知。
孔子及孔子思想,對於中國人來講,就像布帛菽粟那樣,須臾不可離開。
孔子的教育生涯長達近 50 年。據漢代劉向《新序》載:“孔子年二十三歲,始教於闕里,顏路、曾點、琴張之徒,往受學焉。
”是孔子第一次收徒設教。後來,孔子在其門下匯聚了龐大的**徒眾,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學派。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此時,門徒不多,但辦學很有成效。第二階段,自37歲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周遊列國之前,共計 18 年時間(其中4 年多時間在做官),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
來自魯、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越來越多,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第三階段,自 68 歲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 73歲去世,共 5 年時間。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到辦學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
這一時期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
孔子在中華文明的進步史上,至少有五大貢獻。
文獻學上的貢獻。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3000餘篇,孔子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 305 篇,按風、雅、頌分類,形成《詩經》文字,並作了解說。
《尚書》又稱《書》、《書經》,中國古代最早的歷史文獻,相傳為孔子編定。
史學上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書僅 1.
6 萬餘字,卻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 242年的魯國曆史。孔子修《春秋》,是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滕文公下》說: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史記·太史公自序》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孔子修《春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謂“春秋筆法”,即:
用簡約的文字表達複雜的微言大義,褒善貶惡,“一字之褒,如同華袞之榮;一字之貶,無異斧鉞之誅”。孔子修《春秋》,通過把歷史的原始記錄改寫成歷史著作,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應該說,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才是中國史學之父。
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歷史的代名詞。
哲學上的貢獻。《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國哲學之源。《漢書·藝文志》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在《易》之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史記·孔子世家》記“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好《易》,是“觀其德義”。
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覺注意到《 易》的“德義”層面,發現了蘊含於《易》之中的豐富哲理,於是作《 易傳》十篇予以系統闡發。可以說,是孔子使《 易》轉向哲學,從而引發了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政治上的貢獻。孔子從“仁者愛人”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仁政德治,將社會公正、秩序、誠信和人民的福祉擺在第一位。提出為政要從自身做起,“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優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
這是孔子為中國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社會的目標。
教育上的貢獻。孔子創辦民營學校,是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教育資源壟斷的第一人。孔子高舉“有教無類”的旗幟,衝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
孔子先後培養了“**三千,賢人七十二”,是中國模範教師第一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孔子在教學活動中,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將**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
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
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被奉為圭臬,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今天看來,仍然有許多內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閃爍著科學和智慧的光芒。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孔子認為,通過興辦教育可以對國家和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論語·子路》記載:
“子適衛,冉由僕。 子曰:‘ 庶矣哉!
’ 冉由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孔子特別重視學生思想品格和倫理道德教育,並將其放在首要地位。
《論語》多次提到要致力於培養“士”、“君子”、“**”。孔子十分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他的教學內容相當多的是以道德教育為統領。
《論語·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中與操行、道德、禮義有關的內容佔很大一部分。關於這一點,《論語·學而》篇中講得就更明確了:“**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說,**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要謹慎、誠實,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做到這些之後,有多餘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淵源。
教育物件是“有教無類”。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指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就是說,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只要帶一束“乾肉”作為“學費”,有志於學,都可以收為**,施以教誨。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教育革新。它衝破了此前學在官府,只有少數富家子弟和官宦闊少才享有受教育權利的樊籬,以實際行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倡導平民教育。
孔門**人數眾多,成分複雜。既有魯國權貴之子孟懿子,又有“貧且賤”的顏淵、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結駟連騎”的子貢,又有曾為罪犯的公冶長。
孔子收子路為徒還有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走在曲阜街頭,看到一個年輕人,頭插公雞毛,身披野豬皮,帶把劍,像個不良少年的樣子,那就是子路。 孔子問他,你怎麼不來跟我學習呢?
子路說,何必學習呢?南山有竹,資質非常好,砍下來當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認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資質很好。
孔子對他說,那麼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裝上箭頭,後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嗎?子路立刻懂了,他說就算我資質好,稍微加上後天的磨練,可以有更傑出的表現。就立刻拜孔子為師。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對孔子教學經驗的經典概括。《論語·雍也》說: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對中等以上才智的學生,可以給他講授比較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才智的學生,則不宜講授高深的學問。
孔子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對所有學生可謂瞭如指掌,學生同樣問孝、問仁、問政,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異,繁簡不同。在子路與冉由**“聞斯行諸?”同樣問題時,他的回答竟然迥然不同,他的解釋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好勇鬥狠,孔子就避其鋒芒,諄諄誘導,以禮相待,寬大為懷。使子路幡然悔悟。由此可知,學生千差萬別,教師就應該胸中有數,既不能拾優棄劣,又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各有所得,統籌兼顧。
教學方法是“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善誘人” 就是“啟發式” 教學,是孔子首創。《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學生必須要有疑問,然後老師才加以引導。
不能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引導;不能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我不去引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告訴他一個角落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
此外,孔子還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己推人,取譬喻義,學思並重,由博返約等多種誘導方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孔子曾提出“為政在人”、“舉賢才”的主張。子夏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對孔子的教育目的加以概括。
儘管對這句話的解釋分歧不小,但將學習與做官緊密聯絡起來,則是毋庸置疑的。做官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學習成績優異的人應該被授予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治國安邦的賢能之士。
孔子認為,子路果敢大膽,子貢通達事理,冉求多才多藝,從政都不會有什麼問題。《論語·公冶長》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公冶長可以讓他到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管理軍費,冉求可以讓他到一個有千戶居民、百輛兵車的地區做地方官,公西赤可讓在朝廷上辦理外交事務,接待來訪賓客。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什麼能夠
推來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能夠源推動在更大空間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形成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能夠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挖掘沿岸地區經濟發展潛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能夠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堅持 引進來 和 走出去 相結合戰略,提高開放...
結合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促進我國網購快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某些行業的消費能夠拉動,刺激相關產業的生產。我國之所以實行擴大內需的政策是因為 1 投資,出口,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投資和出口近年來已不能適應我國的國情了,必須從消費方面著手2 我國生產力強,買方市場嚴重,生產出來的商品需要消費3 消費對生產具有很好的促進...
歷史根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具有怎
材料不完整 一般民族工業有以下特徵 地區分佈不均衡,基本在東南沿海,內地較少 工業結構不合理,輕工業發展快,重工業滯後 受到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 1 夾縫中生存 2 輕工業 3 地區發展不均衡 根據材料三分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有什麼地域特點 材料不完整 一般民族工業有以下特徵 地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