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這是為了體現本地人進行授課的便利。
2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既然他選用這個屬性,他應該很熱愛他自己的民族和土地。
苗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我國一個人口較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貴州黔東南、湘西和貴州省、雲南省、四川省交界地區。在海南省和廣西也有一定的分佈。
苗族從語言上可分為三大方言區,即東部方言區,以湘西地區為主要分佈;中部方言區,即以貴州省黔東南為主要分佈;西部方言區,即以雲、貴、川三省交界及貴州中部地區為主要分佈。在這裡介紹的是生活在貴州黔東南的說中部方言的苗族。苗族自稱苗家,主要居住在黔東南的丹寨、雷山、臺江、劍河、凱里、麻江、施秉、黃平等縣市。
從地形上看主要分佈在苗嶺周圍,北到清水江流域,南到都柳江流域。這在貴州省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區,是苗家人長期辛勤勞作,披荊斬棘開闢出來的。這裡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三度到二十度,在黔東南地區到處都能看到層層疊疊的梯田,這是一個很適合水稻生長的地方。
苗嶺的主峰是雷公山,是全國有名的林區。
苗族和遠古時期傳說中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淵源關係。而“苗”這個名稱,是唐宋後才從若干少數民族混稱的“蠻”中逐漸分離出來,但區分也不是很清晰。到了元、明、清時代還經常把和苗族一同居住的其他民族也稱為“苗”,如“夷苗”、“仲家苗”、“侗苗”、“水家苗”、“倮倮苗”等族名,其實夷苗和仲家苗是今天的布依族;侗家苗是今天的侗族;而水家苗和倮倮苗則分別是今天的水族和彝族;因而在那個時代,“苗”已變為對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泛稱。
這是一種歷史誤會。而真正屬於苗族的人們共同體,由於他們的服飾不同,習俗差異,地域有別,往往為世人難以分辨,所以世人常以他們的服裝特點來稱呼:“紅苗”、“白苗”、“黑苗”、“青苗”、“長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水邊苗”、“壩苗”、“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等,不下數十種。
一直到了建國後,才由國家尊重苗家人的意願,將族名統一稱為苗族。
而在民族內部的自稱上,黔東南苗族主要包括兩個自稱。一是自稱蒙(苗語叫hmub),另一個自稱是嘎鬧(苗語叫ghab nes)。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可以說這就是黔東南苗族的兩大支系。
蒙和嘎鬧的分佈或叫居住地區不同。蒙主要居住在臺江、黃平、劍河和凱里東部的旁海一帶。從黔東南苗族的整體分佈範圍來看,主要分佈在清水江流域,是黔東南的東部和東北部靠近湖南。
對於蒙(hmub)的意思,可能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沿用絕大多數苗族的自稱;二是出自苗語樹心(hmengb)的詞義。第二種說法可能更為屬實,因為流傳在黔東南的苗族古歌《楓木歌(hxak det mangx ngul)》中說苗族的祖先妹榜妹留是從楓木心處出生的。
妹榜妹留後來產了十二個蛋,人類的祖先就是十二個蛋中的一個。所以自稱為蒙(hmub)就是樹心(hmengb)的變音,表明自己是妹榜妹留的子孫,因為樹心就是妹榜妹留的出生地。
另一個自稱嘎鬧(ghab nes)的苗族主要居住丹寨、雷山、麻江和凱里西部的舟溪一帶。從黔東南苗族的整體分佈範圍來看,則居住在黔東南的西部雷公山和南部靠近廣西的都柳江流域一帶。嘎(ghab)只是苗語的詞頭,起到湊齊音節的作用,本身並沒有意思。
而鬧(nes)則是飛鳥的意思,最可信的說法是這一支系苗族祖先崇拜飛鳥,所以自稱為嘎鬧(ghab nes)。
這兩支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別,就是蒙(hmub)的節日嘎鬧(ghab nes)不過,反之,嘎鬧(ghab nes)的節日蒙(hmub)也不過。在這兩個自稱不同的苗族下,還各自有小的支系。雖然都自稱蒙(hmub)或者嘎鬧(ghab nes),但是服飾還是不同的。
例如,在丹寨縣,雖說全縣苗族都自稱嘎鬧(ghab nes),但還是有七種不同的服飾。這說明,這七個不同服飾的苗族可能是嘎鬧(ghab nes)這個大支系下的七個小部落。綜上所述,在黔東南苗族自稱中蒙(hmub)和嘎鬧(ghab nes)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是構成今天整個黔東南苗族兩個主要支系。
在這兩大自稱下,還有著許多小的支系。如在丹寨縣就有七支苗族支系,雖然他們都自稱嘎鬧,但他們的服裝是完全不同的。這七種服飾的苗家,可能是嘎鬧下面的七個小部落的後代。
居住於楊武、金鐘、長青、龍塘、燒茶、龍泉等地苗族婦女著短衣,拴圍片的苗族古稱為團裙苗,俗稱“八寨苗”,漢族稱為“山苗”,別稱為“方尤(fangb yel)”。**有兩種說法,一說:祖先從展坳對社(zeex eb deil seet:
瀕臨水面的沙灘)這個地方遷來的。最先在榕江定居(這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裡記載的一樣),後到凱里一帶定居。再後來再由凱里遷到丹寨,這次遷徙不是一次完成的。
是一路來一路暫居,所以在凱里到丹寨的路上命名了不少地名。最後由八個祖公在龍泉到楊武一帶定居,始建八個村寨,稱為“八寨”,到後來清朝就用“八寨”這個名字命名,叫八寨廳,**建立後,改叫八寨縣,後又改叫丹寨縣。另一說:
部分八寨苗沿都柳江上來,先住在現在黨早一帶。後來把居住在現楊武一帶的叫“尤”的部落趕走,定居於這一帶,故稱方尤即“尤”住過的地方。
居住在南皋、大興、巖英、新華等地的苗族,舊稱“中裙苗”,俗稱“舟溪苗”。是從凱里、舟溪一帶遷入。居住在興仁甕城河一帶的苗族婦女著中衣搭圍片,被稱為“方南(fangb nangl)”自稱“嘎鬧牛(ghab nes niel)”部分由凱里遷入,部分從三都大河遷來。
其中的蒙姓則是從龍泉展良遷入的。
居住在孔慶一帶的苗族婦女著裝與雷山著名的千戶苗寨西江相同,漢稱“長裙苗”。而居住於復興一帶的苗族婦女著白衣白領,漢稱“白領苗”,他們擅長蠟染。是他們讓丹寨蠟染飲譽中外。
主要居住在方勝、排調、加配、羊巫及孔慶的潘家寨、王少、羊物和黨早等地的苗族婦女著短裙,漢稱“短裙苗”或“高坡苗”(因為居住在高山上),他們也自稱“嘎鬧(ghab nes)”。同時也有與漢族同化的苗族,主要居住在加配、雅灰的龍姓、田姓、唐姓自稱苗族或“紅苗”。
苗家人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他們的服飾與他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習俗、古代沿襲和審美觀是分不開的。豐富多彩的服飾體現了苗族婦女對美的追求。
七個分支,有七種服飾。而苗族婦女服飾又分為已婚和未婚兩種,各支少女過去都挽螺髻,戴無頂帽,穿土坯布長衫,著直統褲。現在苗漢少女著裝幾乎沒有區別,怎麼時髦怎麼穿。
主要說說已婚婦女的服裝區別。我們先從八寨苗說起。八寨苗已婚婦女著青色短衣,挽平髻,戴萬字青巾,掛銀耳片。
系刺繡圍錦。著寬統褲,扎青色裹腿,壓挑花綿帶,拴前後兩部分圍片。
舟溪苗女性上穿青色土布大領對襟短衣,腰繫縱橫格五彩花布帕,戴繡花手筒,挽遮陽式復額高髻。下穿過膝中長青素色百褶裙,扎挑花精製裹腿,外套織綿或粉色長襪,穿繡花布鞋。
居住在興仁的苗族婦女穿天藍色中長衫,搭蠟染方掛巾或毛巾,掛耳片,已婚女性修面元鬢角。
與西江苗族服飾一樣的孔慶苗族婦女,老年女性著右衽大襟中長衣,下穿及踝百褶裙,圍青色圍裙片;而中年女性則穿淺藍色右衽大襟衣,沿肩及袖口鑲精繡花邊,拴結胸圍腰,著長褲,高髻,插梳子和花飾,戴銀耳墮。
而短裙苗婦女上穿緊身青布對襟短衣,下穿一寸到七寸長的百褶裙,蓋圍片,後掛寬幅綵帶,內穿緊身長褲或紮裹腿。加配一帶還搭挑花披肩。髮型為覆額高平髻,掛手鐲式耳環。
居住於復興一帶的“白領苗”婦女挽螺狀尖髻,搭蠟染布巾,挽成尖頂,巾帶挽於頭頂。帶尾鑲有細珠流蘇垂於腦後。上裝便裝為青色右衽中衫,內為白領襯衫,著寬統褲,穿繡花布鞋。
盛裝不戴頭號帕,戴牛角、雀花等銀飾,扎銀花,穿左衽蠟染披肩鑲邊古裝數套。下穿統褲,拴蠟染圍裙,穿繡花布鞋。
紅苗的婦女穿對襟活服,扎齊踝百褶長裙,裙腳鑲有白雞毛,裙邊掛一銀或銅質煙盒,脖子掛一塊銅牌。
各地的盛裝都用銀飾裝飾。最貴重的數南皋、巖英一帶,價值上萬元起。頭上的銀飾多為銀角、銀雀;項上多為項圈;兒童的帽子上也有銀羅漢,還有的婦女有銀腰鏈、銀圍腰鏈和銀手鐲,可謂是用銀子包裹起來的民族。
黔東南邑沙在什麼地方,貴族黔東南旅遊
貴州發現最後的明代古村 至今仍穿古代服裝 明代古村600年與世隔絕的生活,至今仍穿古代服裝 近日,北京城市科學研究會的專家專程前往距離貴陽75公里 黃果樹60公里的安順市附近進行實地考察。專家發現,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 屯堡人。這裡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
黔東南有什麼好吃的黔東南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來黔東南要試試這裡的酸湯魚,酸湯魚是黔東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揚名省內外。這道菜通常先自制酸湯,之後將活魚去掉內臟,入酸湯煮制。成菜後,略帶酸味 幽香沁人 鮮嫩爽口開胃。黔東南特色美食 1酸湯魚374 2牛肉粉117 3長桌宴104 4糯米飯70 5牛羊癟38 6榕江卷粉18 黔東南州美食小吃,舌尖上...
苗族女孩為什麼大多數都那麼漂亮苗族女孩漂亮嗎?為什麼漂亮?你對苗族女孩怎麼看?
苗族算得上是一個大的民族了,在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苗族人,而苗族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屬於我們中國了。像苗族一般居住在雲南 貴州 四川的相比較多一些,苗族人的歷史文化也是相當的豐富的。說起苗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苗族的姑娘,我們都知道苗族姑娘大部分,長得都是非常漂亮的,水汪汪的大眼睛 青澀的表情俊俏的臉龐,看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