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家喻戶曉。
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幷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
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圭爵,酷嗜閒放。」。
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樓:多雲不晴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簡介
3樓:名字太難起了
王之渙在公元688年出生於晉陽,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時期的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經常自己在家中練劍和吟唱一些悲傷的曲子。
他所寫的一些詩篇,也經常被當時的一些樂工拿去製作成歌曲,王之渙在唐朝時期曾經名動一時,經常與高適和王昌齡等人一起作詩吟唱。
王之渙非常善於描寫一寫關於塞邊鳳光的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黃雀樓》和《涼州詞》等詩篇為人們廣為傳頌。
在王之渙早年的時候, 他的家從幷州搬遷到了絳州,曾經擔任過冀州衡水的主簿,並且去了衡水縣令的三女兒為妻。
因為當時王之渙被一些小人所誹謗,所以辭去官位回到家鄉隱居,後來復出以後擔任了文安的縣尉,公元742年二月二十四日,因為生病,王之渙在自己的府中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擴充套件資料:
王之渙來文安上任之後,經常到各地微服私訪,瞭解老百姓的疾苦。這一年春天,他來到了長堤旁的荷花塘邊,只見這裡風景優美,綠水悠悠,長堤垂柳,很喜歡這個地方,作了好幾首詩,還戀戀不想離開。
王之渙來荷花塘,不知怎麼被丁清知道了,他非常高興,特意打扮了一番,來拜見王之渙。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了一個風流儒雅之士,站在岸邊觀賞煙霞,瀏覽風光。他從旁邊一個遊客中得知,這人就是王之渙。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王之渙吃了一驚,定睛一看,原來是個布衣打扮,素不相識的俊小夥子,他眨眨眼想了想說,小夥子,你認錯人了吧。
沒有,丁清咧開嘴笑了,丁清又打了一躬,說:我叫丁清,聽說先生喜歡飲酒吟詩,我是個山野魯莽之人,平時很喜歡你的詩,也很想見你一面。這次聽說你到了蘇家橋,一心想請大人到寒舍作客,又怕大人不肯光臨,說罷,納頭便拜。
王之渙從丁清誠實的眼神中看出,這個青年人的好學之心,於是欣然應到:行,到你家看看,那好,請大人隨我來。不大一會兒,二人來到丁清的家中,王之渙抬眼一看:
這裡雜草叢生,四周架的竹杆上掛滿各種漁網,雞鳴狗叫,一棵大樹下,有一間低矮的茅草房。
走進屋中,四壁空空,王之渙不禁長嘆一聲。當他得知丁清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勤奮好學,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年青人,兩人坐在樹墩上,無拘無束地聊了起來。
快到中午時,丁清拿出一壺陳窖老酒,準備了幾碟水菜野味,丁清舉起酒杯對王之渙說:王大人,荒野鄉村,無甚招待,千萬別見怪。王之渙也沒推辭,端起酒杯,呷了一口,深情地說:
你這個小夥子很實誠,我很喜歡你,咱倆交個朋友吧。
丁清萬萬沒想到王之渙堂堂縣尉,天下聞名的大詩人,會同自己這樣一個窮漁民交朋友,他激動地拉住王之渙的手,熱淚滾滾而下,滴落在王之渙的衣袖上,兩人邊飲邊聊,聊著聊著,由於幾天來的奔波勞累,王之渙竟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日落西山,左鄰右舍打漁歸來。丁清家裡湧進一大群人。手裡拿著大米、野菜、鮮魚,一會兒就把丁清屋中的桌子放滿了。
一個老頭還吟誦著王之渙的詩句,出現在門口:王大人,你關心我們窮人,我們窮人也惦念你呀。
王之渙見到這個場景,心中十分激動,說:我來文安,慚愧沒有什麼功績,對不住鄉親們哪,當夜,王之渙就住在了丁清家,受到了丁清和村人的熱情款待。第二天清晨,王之渙登上萬柳金堤,南望茫茫水澱,日光水色,風情美景盡收眼底,不禁詩興大發,丁清戀戀不捨,為他送行。
王之渙很感動,口占一首絕句《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抒寫惜別之情,沉摯動人。王之渙的船遠了,他回過頭來,看見丁清和鄉親們還站在岸邊,朝他不住地揮手。
4樓:弘瓊英學楚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
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
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
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
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5樓:禪定風波
1、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其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家喻戶曉。
2、人物生平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年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遊、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誌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誌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
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3、人物評價
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現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6樓:匿名使用者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幷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中文名王之渙
別名王季凌
國籍唐朝民族漢
出生日期
688年
7樓:愛好者
王之渙,字季凌,是盛唐著名的詩人。
8樓:完美滴心碎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的發現,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遊、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誌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誌銘說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於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於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
王之渙出身於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 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 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餘,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
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願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遊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裡,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閒放。
」在家過了15年閒散自由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
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閒 15 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
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關係,後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一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即「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歷代被人們廣為傳誦,被章太炎先生稱為「絕句之最」。
《登鶴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千古名句。王之渙的詩流傳下來的甚少,今可見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渙詩名與宇宙共存。
王之渙詩名,不但後世萬分景仰,即他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等名詩人交遊,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便可說明當時人們對王之渙詩名的崇拜。
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面烤火一面**。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於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
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後王昌齡又添得一道。
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
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人席。旗亭畫壁,遂成典故。
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從此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琵琶行和涼州詞的詩意是什麼,王之渙《涼州詞》這首詩的詩意!!!
涼州詞 王翰 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註釋 1 夜光杯 白玉做成的酒杯.2 臥 躺.簡析 這是盛唐邊塞詩中的一篇名作.這首詩以豪放的風格寫了征戍戰士飲酒作樂的情景,具有濃郁的邊塞軍營生活的色彩.首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 意思是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
涼州詞(王之渙)這首詩的感情是什麼
蒼涼 悽美之感,寫戍邊軍士懷鄉之情。王之渙的涼州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涼州詞 王之渙 詩詞概述 該詩又名 出塞 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詩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
涼州詞王之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涼州詞 王之渙 詩詞概述 該詩又名 出塞 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詩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