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柳柳佳
皇帝的諡號都是在皇帝死後大臣史官們通過對皇帝生前的功績給予評定的,如開國皇帝,其廟在任何皇帝之前,一般就為高祖。。。
2樓:王子默默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 衛睿聖武公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
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
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明仁宗的諡號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明宣宗的諡號為: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明英宗的諡號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代宗的諡號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明紹宗的諡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恭親王奕欣的諡號為:忠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除非特旨,例不授諡。
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兩字諡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
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軍功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為什麼給清朝皇帝的畫像都很帥給明朝皇帝的畫像都很醜
因為民族的不同,明朝是漢族,清朝時滿族,清朝人想醜化明朝人,來抬高本名族的聲望,讓他們的更好的統治其他民族。真實的來說,應該是清朝統治者故意醜化的為了滿足其統治的需要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清朝帥個屁,大光頭,樓主審美真奇特 清代史官醜化明朝皇帝。清代的文人氣節比以前的往代差很多...
為什麼前蘇聯叛逃的飛行員,普遍都很短命
在 日內瓦公約 中有這樣一項規定 那就是不得向已經失去抵抗能力跳傘逃生的飛行員 這是因為跳傘的飛行員已經沒有了 飛機,也就是已經屬於退出戰鬥的非武裝人員,所以應該按照對待非戰鬥人員的方法對待他們,而是像對待傘兵那樣。那麼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各國都是如何對待已經跳傘的飛行員的呢?事實上二戰期間很多...
秦武王之後的皇帝諡號都是什麼要按順序
秦武王死來 後,即源位的秦王是秦昭 襄王。秦昭襄王 前325年 前251年 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秦昭襄王之後,秦國國君依次為 秦孝文王 公元前302年 公元前250年 嬴姓,趙氏,名柱 一作式 亦稱安國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