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各種怪
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有:
1、概念——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
2、判斷——在概念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各種關係進行區分、識別。
3、推理——由一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下一個判斷。
理性認識的這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具有遞進性,理性認識靠的是人類的邏輯思維。
2樓:free情到深處腿
概念、判斷、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認識物件,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絡的認識,其特徵是: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
理性認識過程的高階階段和高階形式。指人們藉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絡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
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
1、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
2、判斷,對思維物件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係的肯定或否定。也可作動詞。
3、推理,邏輯學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有直接推理、間接推理等。
擴充套件資料
理性認識它反映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和發展趨勢。概念、判斷和推理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
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本質。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前提。
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依賴關係,是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在認識發展過程中的繼續和體現。
3樓:smile灬微光丶
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1、概念。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構成科學體系核心的邏輯要素。
2、判斷。反映事物關係的思維形式,是對事物的狀況和性質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
3、推理。由已知合乎規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維形式,是通過對某些判斷的分析和綜合再引出新的判斷的過程。
理性認識的這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具有遞進性,理性認識靠的是人類的邏輯思維。
擴充套件資料
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大量積累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絡,用一定的物質外殼語詞把它標誌起來,這就產生了概念。概念是反映物件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思維的「細胞」,它的產生是認識過程中的飛躍。
判斷是了的概念,是對某一事物內部聯絡作出肯定與否定的論斷的思維形式。推理是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由此可見,概念、判斷和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基本形式。此外還包括假說和理論等形式。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對客觀事物抽象、概括、間接的反映。
4樓:匿名使用者
理性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的含義、形式、特點示意圖) 從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是理性認識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表現為一系列的抽象概
5樓:
從心理學講,這是「思維」的三種形式。
談談康德所說的三種不同特性的愉悅,並用具體的例子說明怎樣區分
誰能談談康德如何按正反合規律排列量的判斷:全稱判斷(正),特稱判斷(反),單稱判斷(合),為何把全稱判斷
6樓:匿名使用者
① 在量的判斷中,相對於形式邏輯,康德增加了「單稱判斷」,形式邏輯是把「單稱判斷」與「全稱判斷」看作同一類而沒有把兩者分開,因為單稱判斷沒有外延,它本身就是全部,因而可以當作全稱判斷來看待。形式邏輯只講形式不講內容,可以這樣做。但若考察知識的內容,即考察其「量」,則二者大有區別:
「單稱判斷」之對於「全稱判斷」猶如「單一性」之對於「無限性」,二者根本上有別,所以,先驗邏輯要把二者區分開來。
② 在「質」的判斷中,康德同樣也從先驗邏輯出發增加了第三項——無限判斷。形式邏輯通常把無限判斷與肯定判斷同歸於一類,即看作「甲是x」的一種,哪怕這x是否定的「非乙」。如說「x是非紅」,把這裡的賓詞「非紅」與「x是紅」的「紅」算作一個詞。
但康德指出,仔細考察起來。「甲是非乙」這一判斷之所以能在邏輯形式上被當作對甲的某種肯定或限制,並非是因為「非乙」對甲作了任何外延上的限制,而只是作了內涵(內容)上的排除。
就外延而言,「非乙」的範圍仍然是無限的、無規定的。即使再多排除一些,比如「非丙」、「非丁」等等(如蘇格拉底是非顏色、非鋼筆、非樹等等),剩下的部分仍然無限廣大,卻始終不能肯定地確定甲到底是什麼。因此只有從知識的內容(內涵)上看,「非乙」才有某種肯定的價值,就是說,通過排除乙而對甲應當是什麼劃出一道邊界,做出了一種限制。
如「靈魂是不死的」,這裡否定靈魂屬於「有死的東西」一類,而肯定它是屬於「不死的東西」一類。
可見形式邏輯把無限判斷歸入肯定判斷只在形式上、在不考慮內容時是正當的。一旦考察到其內容,就必須把無限判斷(僅管它在形式上是肯定的)從肯定判斷中區分出來,這就是先驗邏輯的要求。
③ 在「關係」的判斷中,直言判斷是一個判斷中主謂項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假言判斷是兩個判斷之間的因果(根據和結論)關係,選言判斷是兩個以上的判斷之間的互動(也譯為「協同」)關係。前兩個判斷易於理解,關鍵的是「選言判斷」。它是兩個以上的命題的相互間的關係,就它們是排斥的而論,它們是邏輯對立的關係,就它們是共同組成一個既予的知識而論,則它們的關係是「互動」關係。
例如「世界的存在,非由於盲目的偶然,便由於內在的必然性,或由於外來的原因。」這個命題中包含了三個命題,這三個命題是相互排斥的,取其中一個,便排斥其他兩個,由於這種排斥,決定了一種真正的知識。三個命題共同組成一個知識的全部內容,即「世界存在的原因」的知識的全部內容,故它們之間的關係又是「互動」關係。
正因為它們互不相容,彼此排斥,它們才能在其總和上共同(綜合地)構成一個唯一給予的知識的全部內容範圍,並由此而來必然地、分析地包含了真實的知識於它們的關係之中。康德把它們之間這種相互排斥又相互補充、共同確定某種知識的關係稱為「互動性」(gemeinschaft,也譯為「協同性」)。
④ 樣式判斷是就思維的形式規律表達主觀上系詞「是」(或不是)的確實程度的一種確認方式。或然判斷表達了主謂項的聯結是邏輯上可能的,即不自相矛盾的,其可能性根據和標準是形式邏輯的矛盾律和同一律;實然判斷表達了主謂項的聯結是邏輯地現實(實在)的,其實在性根據和標準是形式邏輯的充足理由律;必然判斷表達了主謂項的聯結是邏輯地必然的,其必然性根據和標準是形式邏輯的排中律。
康德認為或然判斷表達的只是邏輯的確定性,而不是物件的可能性,物件有可能是假的,知性接受它們是偶然的、隨意的。此外,或然判斷在思維進展中可能引出(或包含)實然判斷,如假言推論的大前提(如果a則b)中,前件a是一個或然命題而在小前提(今a)中則是實然的,表明它已不是知性隨意接受下來的,而是「已經按知性的規律而與知性結合著了」。而如果實然命題被思考為是「知性的規律本身規定的,因而是先天斷定的」,那它就成了「以這種方式表達邏輯必然性」的命題了,即必然性是我們的先天知性法則賦予的,一個實然的判斷通過我們的先天知性法則而被決定時,便是「必然的」判斷。
康德把這三種樣式判斷看作「逐步在知性中被吞併」的過程:「先是或然地判斷某物,然後又實然地把它看作真實的,最後才主張它是與知性不可分割地結合著的,即主張它是必然的和不容置辯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書當然是有的啊,您去看看康普斯密《純粹理性批判》解義》以及,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
工業三廢指的是哪三種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氣 廢水 廢渣。1 工業三廢 中含有多種有毒 有害物質,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健康。如未達到規定的排放標準而排放到環境 大氣 水域 土壤 中,會破壞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2 廢氣,排入大氣,會汙染空氣,這些物質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人的體內,有的直接產生危害,有的還有蓄積作用,會更加嚴...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有哪三種基本形式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有疊加式 切割式和綜合式三種基本形式。1 疊加式 疊加類組合體是由基本幾何體疊加而成,按照形體表面接觸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相接 相切 相貫三種。疊加式組合體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體疊加而形成的。形體共面時,中間的線消失 多一條線必定多一個面 如沒有高差,考慮斜面 曲面 形體中看不見的...
剪刀樓梯有哪三種形式,什麼是剪刀樓梯
剪刀樓梯 是連繫建築物樓層之間的通常形式之一。也可稱之為疊合樓梯 交叉樓梯或套梯。它在同一樓梯間設定一對相互重疊,又互不相通的兩個樓梯。在其樓梯間的梯段一般為單跑直梯段。剪刀樓梯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同一樓梯間裡設定了兩個樓梯,具有兩條垂直方向疏散通道的功能。1 中間分隔牆做樑,樑支承於兩邊梯樑上,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