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嗎

2022-01-07 19:41:55 字數 5945 閱讀 9461

1樓:手機使用者

提出這一設想的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陳景元。他認為,兵馬俑真正的主人其實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那秦宣太后究竟又是何許人也呢?

秦宣太后,姓羋( mǐ),楚國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41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我們又要問,為何說兵馬俑不是秦始皇而是她的陪葬呢?

這是因為歷史上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充套件「三百丈」,但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兩公里的兵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 縣南16裡;秦始皇陵:

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裡;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裡」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也就是今天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判斷出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2裡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這個證據似乎從地理範圍上證明了兵馬俑的主人有可能並不是秦始皇,而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秦宣太后。 此外,在兵馬俑的身上也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比如,一些兵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

而秦宣太后來自楚國,那裡正是苗裔聚居的地方。另外,秦俑所著衣服皆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而在一些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疑為秦宣太后的姓氏。

2樓:正明思想

2023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和討論。近日,古建築學家陳景元新書《兵馬俑真相》出版。書中系統論證並得出結論:

兵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的! 如果這個論斷成立,那麼就直接否定了三十多年來的兵馬俑考古研究。作者陳景元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與兵馬俑考古專家袁仲一針鋒相對,提出63個確鑿的理由,論證秦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宣太后 兵馬俑主人 宣太后是秦始皇的爺爺的祖母 秦惠文王(妻子是宣太后,即陳景元認為的兵馬俑真正主人) ↓ 秦武王、秦昭襄王(武王異母弟) ↓ 秦孝文王 ↓ 秦莊襄王 ↓ 秦始皇 「兵馬俑定性太草率」 陳景元告訴記者,關於兵馬俑屬於秦始皇陪葬坑的考古定性一直未向外界公佈,直到2023年,在外界不斷追問下,才有人發表文章介紹秦俑「定性」的來由。文章宣稱,有一位叫袁仲一的考古學家憑著廣博的歷史知識,猛然地想到:一本古書上記載著,秦始皇來到工地進行視察,當場下令宰相李斯將陵墓範圍向外擴充套件「三百丈」。

經過他們鑽探測量,發現西楊村出土陶俑的地點,正好在這「三百丈」內。 陳表示,「我找到那『古書』的各種版本里根本沒有『三百丈』的字樣;退一步說,即便有『三百丈』的記載,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秦漢的一尺,只有現在的23釐米,『三百丈』摺合成現在的尺寸,只有690米,西楊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兩公里,怎麼可能在『三百丈』範圍內?

」 「秦俑正式『定性』多年後,俑坑裡發現了5件刻有呂不韋名字的銅戈,袁先生等人就毫不遲疑地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宰相,戈的出現,當然代表著俑坑的建造年代。」 「按照袁先生說法,俑坑由宰相李斯負責修建,為什麼坑內沒有發現『李斯戈』?

秦始皇是個孝子,呂不韋是他生父,豈有以生父的名號去為兒子陪葬的道理?另外,淤泥層猶如年輪,從對淤泥層計算的結果看,俑坑自建成到焚燬前存續的時間至少為40年~50年。《一號坑發掘報告》第258頁上寫著『三年呂不韋戈』就出土在淤泥層的表面之上!

」 「阿房宮不是秦始皇所建」 72歲的陳景元告訴記者,「我研究阿房殿數十年,已寫出幾十萬字的論證專注,阿房宮並不是秦始皇新建的。」 陳認為,阿房宮「三百里」讓人驚訝,如果包括後花園,其面積有現在上海市那麼大。首先,《史記》等史料記載的以「兩年或者10年時間」,要去建造周圍「三百里」的阿房宮,使之成為一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帝王宮殿,只要稍有一點理性或者建築常識的人就知道不可能。

其次,伐木是宮殿建設的最大難題。《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之殿,高數十仞」,秦漢時期,五尺六寸為仞,一尺為0.23米,可見阿房宮內的木柱既粗又高。

正如王仲言《慈寧殿斌》中說的那樣,它是「千年之產、萬年之材」。生木建造宮殿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根據建築材料推斷,阿房宮並不屬於秦始皇那個年代。 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在對阿房宮遺址進行5年的考古挖掘之後,除找到一個高大的夯土臺基外,沒有發現一點有如瓦當之類的秦代建築痕跡,也沒有發現任何一點被燒燬後留下來的炭跡、灰燼、紅土和結土塊等。

為此李先生認為:所謂阿房宮工程,在兩年的時間中,臺基上的木結構宮殿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施工建設,因此阿房宮充其量只是一處「半拉子」的工地而已。 對話陳景元:

出土青銅兵器不屬於秦朝 廣州**:在俑坑裡面出土了很多的青銅兵器,有的光澤如新,而你有什麼理由認為,這些青銅兵器只是一種過時的**呢? 陳景元:

鐵劍長度可達150釐米以上,鋼鐵兵器能夠削鐵如泥,誰先進、誰落後,難道秦始皇都分辨不出來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銅御手俑,劍長為60.24釐米,以二分之一比例製作,它的原型尺寸,應該是120.

48釐米,既然俑坑91釐米銅劍長度是極限尺寸,那麼御手所佩之劍,毫無疑問肯定就是一把鋼鐵之劍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收繳全國所有銅製兵器,鑄造成十二個各重34萬斤的銅人,這是全國數百萬軍隊原來使用過的兵器。所以在秦王朝,誰繼續擁有青銅製造的兵器,誰就是一種嚴重違抗君命的犯上行為。

從《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有關史料記載中,可以發現:秦國朝宮正殿的擎天大柱,都是採用青銅材料澆鑄而成的,這就充分地說明了,秦王朝的眾多冶銅作坊,早就已經轉產為非軍事的各種用途了。 兵馬彩俑與秦服飾不符 廣州**:

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秦俑考古隊原隊長袁仲一的觀點是,秦代「尚黑」制度,只在重要慶典活動、喪葬禮儀上,穿黑色的衣服。專家劉佔成的觀點是,秦軍的服裝由農家自備,顏色很難統一。你是怎麼去看待秦王朝「衣尚黑」的問題?

陳景元:袁先生一直強調,秦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喪葬禮儀嗎?難道不正是必須穿黑衣的關鍵時刻嗎?

況且一國之君去世了,難道全體的軍人,還要穿著五顏六色的彩服,前去參加各種悼念活動?說秦朝軍隊服裝由農家自備,是對雲夢秦簡「家書」的曲解。野戰軍南征北戰,服役幾十年,居無定所,讓家人怎麼郵寄?

難道秦始皇有財力去塑造秦俑的彩色服裝,而無錢去給作戰部隊發放真的軍需? 秦俑的服裝,以紅色、紫色居多,這是楚人「尚赤」精神的再現,與秦王朝「尚黑」制度完全對著幹,在俑坑服色,沒有絲毫「尚黑」體現的情況下,有什麼資格去鼓吹這是一支秦王朝「尚黑」的軍隊?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發出「尚黑令」後,居然沒有人出來響應,並且還穿著紅綠彩服為自己來陪葬,這難道合乎邏輯嗎?

「兵馬俑屬於一個女人」 陳景元告訴記者,「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裡;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裡;秦宣太后陵:

在雍州新豐縣南14裡』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在今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一公里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 「同時,人們在秦俑坑裡發現了最直接的證據。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顏六色,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在陶俑身上還刻有一個『羋』字,與當年發掘的阿房宮『北司』遺址中的『羋』字相似。

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羋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有厚厚的、可分為14層的淤泥層。從歷史上臨潼大暴雨的頻率及旱、澇交替的規律和特點看,要形成這麼厚的淤泥,至少需要40年以上。

如果俑坑確實毀於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幾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時間,那麼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這邊來了!」 陳景元表示,秦宣太后,姓羋(mǐ),本是楚國的顯赫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41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2000多年前的「慈禧太后」。

她完全有條件、有資格修建豪奢大墓及陪葬坑。 秦宣太后建兵馬俑 廣州**:袁仲一先生認為:

陶俑身上的陶文是一個完整的字,經過辨認後,它應該是「脾」字,而且還是一位工匠的名字,不可能是秦宣太后的名字。你有什麼確鑿、可靠的材料,能夠判讀出它一定就是「羋月」兩個字? 陳景元:

袁仲一將陶俑身上的那個字,讀為「脾」字,並沒有一絲一毫的根據,因為各種古文字的書寫中,「脾」的字形是很多的,但「脾」字所有的古文與那個陶文都沒有任何相近之處。將陶文只認定為工匠的名字是一種猜測和想象,因為整個俑坑只有一個這種陶文,難道這位工匠做完一件陶俑後,就「下崗」了?陶俑身上刻有「咸陽」、「咸陽令」,難道這些也都是工匠們的名字?

「羋、月」的判讀,有眾多古文字學上非常確鑿的依據,而且在阿房宮遺址上也有相同的字,所以俑坑和阿房宮都和一位羋姓人物,有著直接的關係。應該說,這一種認定的方法,是非常嚴謹、可靠、準確的。文字到底能不能拆開判讀?

這是有關獨體字、合體字最基本的常識問題。秦俑館研究室主任張文立教授2023年就曾經公開發表文章,認為我將陶俑身上的文字判讀為「羋、月」兩字是非常正確的。 廣州**:

袁仲一認為,驪山北麓地區,從未發現有其他人大型墓葬的記載,而從俑坑的規模來看,只有秦始皇才有這一種魄力、財力去進行修建,所以秦俑坑不可能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坑。為什麼你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認為:秦宣太后羋氏的陵墓位置坐落在秦始皇陵東側的不遠處?

陳景元:在《史記·正義》、《括地誌》、《陝西通志》、《西安府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明確地記載著「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樣的認定新豐縣南十四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裡」。這些材料有共同起算點,有準確里程數字。

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秦宣太后陵的位置,恰好就在西楊至下和村附近。 袁仲一認為秦宣太后陵,在西安市洪慶地區,洪慶歷史上屬於咸寧縣,而在《咸寧縣誌》、《西安府志》、《陝西通志》中,是找不到秦宣太后陵任何文字記載的,所以秦宣太后葬在洪慶,並沒有任何的史料依據。秦始皇連年征戰,財源枯竭,是短命的王朝,哪有強大國力可言。

秦宣太后執掌朝政41年,社會安定,有財力搞任何的工程建設,因此兵馬俑真正的主人屬於2000多年前的一個女人。 圍繞兵馬俑的 學術之爭 1.「呂不韋戈」說明俑坑是秦始皇時期建造的?

袁仲一:「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結論,是在多種、大量考古證據的基礎上做出的。在俑坑之中,有多達23件帶有秦始皇明確紀年的銅兵器。

兵器上面刻有呂不韋的名字,而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這些兵器在俑坑內出土,由於晚期的器物,不可能出現在早期的墓葬中,這是考古學的基本知識,有了這「呂不韋戈」,就可以證明俑坑是秦始皇時期建造的,絕對不可能是早於呂不韋幾十年的秦宣太后建造的。 陳景元:

從已經正式發表的《考古發掘報告》上看,俑坑內出土的真正有秦始皇明確紀年的兵器,只有5件刻有「呂不韋」字樣的戈,另外有16件銅鈹上面,根本就沒有秦始皇紀年的痕跡,因為銅鈹上刻有「寺工」的字樣,袁仲一堅持認為「寺工」,最早出現於秦始皇二年,那是秦始皇時期**主造兵器的官署,所以即使沒有刻著「呂不韋」的名字、而只有「寺工」銘刻的銅鈹,也應該是秦始皇時期的紀年兵器。 其實,有「寺工」銘文的器物並不少見,漢代出土的器物中,「寺工」兩字出現的頻率是很多的。而且在秦始皇二年之前,「寺工」的陶文也已經存在了,2023年在西安未央區一個古代灰坑中,發現泥封上刻有「寺工丞璽」字樣,由於它和秦昭王時期「加邊欄」的印式相同,而被考古界認定是秦國早年的器物。

在江蘇儀徵出土戰國後期的銅鈹之上,也刻有「寺工」兩個字。由此可見,「寺工」並不是秦始皇時期特有的。 2.

俑坑內物風格一致就能證明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 袁仲一:俑坑磚的大小、紋飾、陶文,陶俑的髮型、風格、製造工藝,陶馬的造型、種類,俑坑的戰車、系駕方法,俑坑的構築方法、隔牆、坑頂棚木,陶俑腳踏板上的人名、字樣等,都與秦始皇陵園內其他地方出土磚、陶俑、銅馬、銅車等是完全一致的,這就證明它們統統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品。

陳景元:幾千年來人人都要「入土為安」,有限的風水寶地早就已經「人滿為患」了,在同一塊土地上,那種墓中墓、墓壓墓、墓擠墓現象,歷來都是不可避免的。《漢書》記載:

成帝修建昌陵「發民墳墓,積以萬數。」《後漢書》記載:「順帝作陵,多壞吏冢。

中山簡王焉修冢塋,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數。」《晉書》記載:「曜葬其父,發掘古冢以千百數。

」在秦始皇陵圈佔土地時,難道就不曾去壓佔他人的墓地? 幾十年來,在驪山北麓廣大地區,不論發現什麼文物,不管阿貓阿狗,不分真馬假馬,不看木車銅車,都被裝進秦始皇陵考古發現的大籮筐之中。袁仲一羅列的秦始皇陪葬品,幾乎沒有一件是經過嚴格、科學的考古論證後加以確認的。

比如,銅車、銅馬雖然出土在秦始皇陵封土邊上,稱它為秦始皇的御用安車,但與帝王駕六馬的制度相背,銅御手的佩劍原型是120釐米,而俑坑銅劍只有91釐米,它們之間根本是不可比的。

秦始皇造兵馬俑是幹嘛用的,秦始皇建造兵馬俑目的是什麼?

1 秦始皇建兵馬俑的真正目的是 死後有一支軍隊護陵,或者說用一支陶俑軍隊來給自己殉葬。嬴政皇帝雄才大略,英雄一世,生前為人間至貴,死後也要統率千軍萬馬與生前的敵人死戰。2 秦始皇用兵馬俑代替活人殉葬,一則反應了當時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 二則反應了秦始皇的帝王仁心,他是愛民愛國的皇帝,不願意把自己的軍隊...

秦始皇兵馬俑的正確位置在那,秦始皇兵馬俑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一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麼不帶頭盔,秦始皇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 ,是為什麼呢?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著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