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清世祖唐太宗這樣的稱號是這個皇帝剛登基就有的,還是駕崩後有的

2022-01-08 18:18:58 字數 5018 閱讀 7276

1樓:殺了佛祖我成佛

是駕崩後有的。世祖,太宗屬於廟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

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後,會有多個廟號,廟號並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諡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

2樓:水瓶臨風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3樓:o0o豌豆

廟號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

以下為補充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恆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劉秀上廟號)、劉?

#93;為高宗孝元皇帝(劉衎上廟號)、劉驁為統宗孝成皇帝;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佑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4樓:李孟瑞

駕崩後 後代皇帝加的

古代皇帝的帝號是生前就有的還是死後才有的?

5樓:學院派魚多多

一、帝號是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是對皇帝的統稱。帝號有四種: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年號。

1、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通常亦作為帝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2、年號,是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是生前就獲得的。

3、廟號,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是接任的皇帝對上任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是死後獲得的。

4、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諡號是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世對亡帝的稱呼,是死後獲得的。

二、帝號的示例。

1、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

尊號:漢武帝。

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

諡號:孝武皇帝。

廟號:世宗。

2、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尊號:漢獻帝。

年號:初平 興平 建安 延康。

諡號:孝獻皇帝。

廟號:無。

3、後主,歷史上稱一個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後來人們對與劉禪有相似經歷的,被俘的割據政權末代君主的統稱。

如:蜀漢後主劉禪、北齊後主高緯、陳後主陳叔寶、前蜀後主王衍、南唐後主李煜等。

4、哀帝,是古代帝王的一個諡號,「哀」是諡號的一種,是對死者的評價。中國古代諡號有三種:褒的美諡,憐的平諡,貶的惡諡。

「哀」是屬於平諡,表達對死者的憐惜,一般叫哀帝的亡國皇帝一般是對國家沒有太大過錯,如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樣個時代身不由己,所以後人憐憫他。

如:漢哀帝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

年號:建平、太初元將、元壽。

諡號:孝哀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皇帝的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裡對其進行祭祀時的稱呼,廟號寫在神主木牌上。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這種制度始於商朝,盛行於漢朝。

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例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繼承者一般稱為「宗」,例如著名的唐太宗,還有皇太極被稱為清太宗。當然,也有稱呼為「世祖」的,例如元世祖忽必烈。廟號與對皇帝的評價沒什麼關係。

而皇帝的諡號則是根據其生前事蹟和功績給予的評價,諡號往往是大臣們集體議定的。從諡號可以看出皇帝生前的事業,以及後人對他的看法。

諸如漢武帝,他在位時大舉用兵擊敗匈奴,頗有建樹,因此諡號「武」,具體解釋是「威強睿德曰武」,威嚴堅強而睿智。晉惠帝死後諡號為安,是什麼意思呢?「好而不爭曰安」,其實漢惠帝是個智障,但又不能直接說他傻,只好說他安靜,這是留面子。

6樓:筱鴨電影

帝號分別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廟號和諡號是皇帝死後才有的,哀帝一般用來指死的早的皇帝或者是亡國之君。

1、諡號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2、廟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3、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4、尊號

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根據司馬光《司馬文正集》二十六《請不受尊號札子》記載,從唐代起,皇帝有尊號。

唐以前,天子尊稱皇帝,嗣位皇帝尊稱前帝為太上皇,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無其他稱號。例如:《三國志》「及稱尊號」譯為「等到(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

5、哀帝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難已甚曰哀;處死非義曰哀。

意思是很早就夭折的稱哀、有德但身體不健康的稱哀,受過很多磨難的稱哀,被殺害的稱哀。

意思是:

7樓:

不能一概而論。帝號包括諡號、廟號和年號等等。其中:

所謂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的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一般有一兩個字,算是蓋棺定論吧。比如你問的漢武帝,哀帝,獻帝。

漢武帝劉徹的諡號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號),給他的諡號為「武」就是表揚劉徹在位時多次討伐匈奴的武功。古代對於諡法是有嚴格規定的,不能亂用。諡法裡,「蚤孤短折曰哀。

早未知人事。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因為漢哀帝劉欣才活了24歲,所以諡「哀」。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也就是皇帝的家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但也有以國家名(國家誕生時間)來紀念的。比如清朝的康熙,就是年號。

康熙皇帝,就是指清聖祖(廟號)玄燁。年號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和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皇帝年號的是日本,另外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近似於年號。

中國、蒙古、越南和韓國已經全面廢止年號,改用公元紀年。

諡號和廟號是在老皇帝死後,由大臣提案,新皇帝(或是新朝代的皇帝)決定。年號是由大臣提案,在位的皇帝決定。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皇帝則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