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乾隆生於2023年八月十三日,死於2023年正月初三,享年89歲(不到88週歲),是歷代封建皇朝中享年最長的皇帝。醫家也認為他是自然死亡的[1a]。實際上他是自然死亡嗎?
讓我們對此作一分析。 首先從享年來看,在18世紀的清朝,89歲確實是一個長壽者。但是89歲的死亡就一定是自然死亡嗎?
人類壽命難道就不足90歲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從古來看,90歲以上者比比皆是,如唐朝醫學家孫思邈141歲,明朝醫學家龔廷賢97歲,宋美齡106歲等。
這些高齡者在現代社會也可以舉出很多,如中醫學家幹祖望生於2023年,鄧鐵濤生於2023年,他們現在都在工作。顯然,是否衰老不是看它的出生年齡,還要看他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要看他的具體身體情況:
是否身體各器官都衰弱了,無法醫治挽救了。 乾隆皇帝崇尚武功,環境優越,性格開朗,身體健壯,一生幾乎沒有生過什麼病。2023年(88歲)十二月初一開始進生脈飲,共進生脈飲(人蔘一錢,麥冬二錢)359次,用人蔘三十七兩九錢。
以後還進過鎮陰育神湯(人蔘一錢,生地五錢,白芍四錢,龜板五錢,竹茹三錢,當歸二錢,制半夏三錢等),燈心竹葉湯,溫中理氣丸等。直至死亡太醫診斷還是,聖脈安和,和(或)「心氣不足、身軟神倦、神氣恍惚、時有身軟、夜間少寐、夢寐不安」等語。在死亡前一天,2023年(89歲)正月初二,太醫診斷還是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進參蓮飲(人蔘一錢五,建蓮三錢)四次,用人蔘六錢。
初三晨時駕崩。這是一個吃生脈飲到死的例子。 一個有心氣不足,身軟神倦,神氣恍惚,夜間少寐,夢寐不安的88歲老人,這麼會有聖脈安和呢?
這樣的人顯然是陽虛,氣虛的人,其脈應為細弱。給乾隆皇帝吃的除人蔘外都是補陰藥和涼藥,如麥冬,竹葉,生地,白芍,龜板,竹茹等。「當歸」是在大群涼藥中使用的。
連補氣的黃芪、溫熱的乾薑、十全大補湯都沒有用過,更談不上參附飲等。一個氣虛,陽虛的老人,長期(一年)吃寒涼之劑,那有不吃壞,不吃死的。結果死於隆冬。
這也是陽虛的證明。真是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太醫當然不是庸醫。
按乾隆的體質,如有正確的**,多活幾年甚至十幾年應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乾隆皇帝的死並非老死,應是「失治」的死。說明生脈飲不能祛病延年,起死回生。
2樓:手機使用者
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乾隆皇帝為雍正第四子,本名愛新覺羅;弘曆,初封和碩寶親王,雍正十三年(2023年)承繼大統。 他在位期間,國庫豐盈,天下富足,政通人和,江山穩固,形成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局面。
他在皇位上坐滿60個年頭後,禪位給皇太子 琰,自稱為太上皇,仍然主持要政,直到2023年去世。 乾隆為人疏闊,性喜風雅,在其多姿多彩的一生中,充滿了戲說不清的奇聞軼事。
3樓:有之桃呂賜
嘉慶四年(2023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逝於養心殿。
乾隆皇帝是什麼時候死的
4樓:朱南戎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鍊,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乾隆是心力衰竭造成的最後去世,只是老死而已。
5樓:匿名使用者
乾隆是中國清代年號,起止時間為公元2023年至2023年。帝王為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出生於康熙 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也就是公元2023年8月13日 (1711—2023年),雍正皇帝第四個兒子,母親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一七九九年乾隆皇帝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八十九歲。
乾隆13年 是什麼時候
6樓:筱鴨電影
2023年。
乾隆是清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前後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2023年至2023年。
雍正十三年(2023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弘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為乾隆元年,即2023年為乾隆元年,2023年位乾隆二年,以此類推,2023年為乾隆十三年。
乾隆年號和公元年對照表:
1、2、
3、4、
擴充套件資料:
乾隆年間的歷史大事:
1、乾隆帝南巡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區。
乾隆帝曾於2023年(乾隆十六年)、2023年(乾隆二十二年)、2023年(乾隆二十七年)、2023年(乾隆三十年)、2023年(乾隆四十五年)、2023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
乾隆十四年(2023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曆相繼下了兩道上諭,講述欲於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點:
一是江浙**代表軍民紳衿恭請皇上臨幸;
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
三是江浙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戎政,問民疾苦;
四是恭奉母后,遊覽名勝,以盡孝心。
2、大小和卓之亂
乾隆二十年(2023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將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釋放,並派波羅尼都招撫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和卓兄弟乘機控制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2023年),霍集佔殺死清軍副都統阿敏道,舉兵自立。次年(2023年),乾隆皇帝發兵征討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和闐等地與大小和卓交戰。
乾隆二十四年(2023年),大小和卓兵敗西逃,經蔥嶺進入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東北部),被巴達克山首領素勒坦沙擒殺,叛亂遂平。大小和卓之亂的平定標誌著清代中國統一戰爭的完成,也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
此役之後,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代中國疆域臻於極盛。回部平定後,清廷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回部。此後的六十多年中新疆沒有發生大的動亂。
乾隆皇帝什麼時候死亡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乾隆皇帝崇尚武功,環境優越,性格開朗,身體健壯,一生幾乎沒有生過什麼病。2023年(88歲)十二月初一開始進生脈飲,共進生脈飲(人蔘一錢,麥冬二錢)359次,用人蔘三十七兩九錢。以後還進過鎮陰育神湯(人蔘一錢,生地五錢,白芍四錢,龜板五錢,竹茹三錢,當歸二錢,制半夏三錢等),燈心竹葉湯,溫中理氣丸等。
直至死亡太醫診斷還是,聖脈安和,和(或)「心氣不足、身軟神倦、神氣恍惚、時有身軟、夜間少寐、夢寐不安」等語。在死亡前一天,2023年(89歲)正月初二,太醫診斷還是聖脈安和,惟氣弱脾虛,進參蓮飲(人蔘一錢五,建蓮三錢)四次,用人蔘六錢。初三晨時駕崩。
這是一個吃生脈飲到死的例子。
一個有心氣不足,身軟神倦,神氣恍惚,夜間少寐,夢寐不安的88歲老人,這麼會有聖脈安和呢?這樣的人顯然是陽虛,氣虛的人,其脈應為細弱。給乾隆皇帝吃的除人蔘外都是補陰藥和涼藥,如麥冬,竹葉,生地,白芍,龜板,竹茹等。
「當歸」是在大群涼藥中使用的。連補氣的黃芪、溫熱的乾薑、十全大補湯都沒有用過,更談不上參附飲等。一個氣虛,陽虛的老人,長期(一年)吃寒涼之劑,那有不吃壞,不吃死的。
結果死於隆冬。這也是陽虛的證明。真是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太醫當然不是庸醫。按乾隆的體質,如有正確的**,多活幾年甚至十幾年應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乾隆皇帝的死並非老死,應是「失治」的死。
說明生脈飲不能祛病延年,起死回生。
8樓:匿名使用者
愛新覺羅·永琪,為清朝第六世皇帝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五子。
永琪(1741-1766),字筠亭,生於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七日,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八日。 [編輯本段]生平 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
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傳世。其演算法傳子綿億,再傳孫奕繪,奕繪著《本形篇》記其梗概。
永琪工書善畫,尤長於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圓明園九洲清宴殿火災,永琪親背乾隆逃出火中。三十年(1765)十一月,封和碩榮親王。
深得乾隆鍾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後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諡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可以看到,榮王的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正是乾隆覺其「貴重」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幾個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並親歷實行的,榮王在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十分出眾。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災一事,乾隆當時曾因為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沒有及時前去救援一事大發雷霆,而榮王親自將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過後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進行一次),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榮親王。
應該注意到的是,榮王的冊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後追封。這在乾隆的諸子中,只有三人有這樣的殊榮: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封榮親王)、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封成親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封嘉親王,即嘉慶帝)。
而永琪是最早享受這一榮譽的。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清史上還有另一位榮親王,就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只活了三個月便去世,順治帝本想追封其為皇太子,但因孝莊皇太后阻攔,只得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寓的厚愛的期望。
其次,榮王的諡號「純」,也能說明乾隆對他的鐘愛。因為乾隆自己的諡號也是「純」,在乾隆帝諸多的兒女中,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可以享受與父親同用一個諡號的殊榮。從同用一個諡號來看,至少榮王和乾隆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乾隆對榮王的喜愛。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在比對乾隆諸子的生平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永琪曾在一段時間內當過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關注一下從皇長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況:
皇長子永璜,生於雍正六年(1728),卒於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璉,生於雍正八年(1730),卒於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卒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於乾隆四年(1739),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繼為履懿親王孫。
皇五子永琪,生於乾隆六年(1741),卒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說,由於永璜、永璉、永璋均早逝,永珹又於二十八年過繼給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為止,永琪確確實實是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由於「皇長子」的身份在協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機會和責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愛永琪的另一個原因。
另外,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此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
在外國時節面前毫不諱言地指出要傳位於榮王,又是在榮王逝世二十多年後,足以表現乾隆對榮王的喜愛和懷念。 [編輯本段]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
」陳兆侖所說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醫宗金鑑》所述,此「系調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並非絕症。「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由體虛之人露臥風,冷浴後乘涼寒溼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裡,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
」乾隆談及永琪,曾不無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演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名言,乃復因病旋逝。」可見永琪精於騎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於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症狀的特徵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代醫學也屬於骨結核的一類,相關資料皆言其沒有發現此症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症的不少,比如怡親王允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餘韻版有相關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核,如果說這種疾病並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容易患天花且不易痊癒進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於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機率要高很多
乾隆皇帝什麼時候死亡的,乾隆皇帝多大年齡死的
乾隆皇帝崇尚武功,環境優越,性格開朗,身體健壯,一生幾乎沒有生過什麼病。1798年 88歲 十二月初一開始進生脈飲,共進生脈飲 人蔘一錢,麥冬二錢 359次,用人蔘三十七兩九錢。以後還進過鎮陰育神湯 人蔘一錢,生地五錢,白芍四錢,龜板五錢,竹茹三錢,當歸二錢,制半夏三錢等 燈心竹葉湯,溫中理氣丸等。...
乾隆皇帝的爺爺是哪位,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爺爺還是叔父,有人說康熙是乾隆的伯伯。到底誰對?
順治是乾隆的曾祖父!他爺爺是康熙大帝,爹是雍正皇帝 乾隆的爺爺是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 前面說順治的,搞笑嗎?愛新覺羅 玄燁。就是康熙皇帝。乾隆的爺爺是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 愛新覺羅弘曆的爺爺是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康熙,愛新覺羅 玄燁 穆麟德 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 1722年12月20...
乾隆皇帝的兒子哪個當皇帝,乾隆皇帝死後是他的哪個兒子繼位
乾隆帝的第十五子清仁宗愛新覺羅 顒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愛新覺羅 顒琰生於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顒琰自六歲學於兵部侍郎奉寬,從工部侍郎謝墉學今體詩。顒琰七歲的時候,到盤山行殿拜謁孝聖憲皇后,當時就很受乾隆帝的寵愛。十三歲的時候就能通讀五經。在侍學顒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