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有什麼來歷

2022-02-05 23:33:33 字數 5665 閱讀 3755

1樓:暮夏淺眠

周姓的初源,有很多記載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立朝874年,秦滅周後,把汝墳劃劃汝南郡。食釆郡於汝墳的周平王後代,亡國後人稱為「周家」,也改了周姓。

周於是成為了汝南的大姓。另外,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為避諱「基」讀,於是姬姓人士大多改姓周,這是周姓的一大**。

由蘇姓改姓而來。譜載,元朝末年,有位名為蘇卓周的人改姓周,以蘇姓武功為郡望,人稱武功周氏。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魏書官氏志》載,追尊魏獻帝拓跋鄰次兄的後裔為普氏,在北魏孝文帝時改周氏。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周姓在是第七大姓。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國十大姓氏之一。

周氏古墓:

1、周紹基墓(晉江周姓始祖)元

歷史名人:

1、周樹人(魯迅,2023年—2023年)-近代著名作家,革命家

3、周建人(2023年—2023年)魯迅三弟,科普作家,文壇名聲平平而仕途顯赫,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

4、***(2023年—2023年)-中國近代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

5、周煒良(2023年—2023年)

2樓:夏天盛開的花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

後來到了古公姬亶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陝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為周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統計,周姓現時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

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

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

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汭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源自姬姓

這是漢族周姓最主要的**之一。

一、農神后稷的裔孫古公姬亶父

周姓(即周太王)為狄所攻擾,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區,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43任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周朝皇族,遷為家人,舉族遷往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稱赧王為周家,其後代以周為姓,稱周氏。

又有春秋時期,周公姬旦的後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王朝姬軒轅氏執政時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也是出自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臨川(今江西臨川)、陳留(今河南開封)、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1]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後,西周滅亡。

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周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共歷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為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復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三、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洩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出自唐朝唐玄宗執政時期姬姓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為氏。 唐朝先天、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2~756年),當時長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於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諱,即「姬」與「基」音同,均改為周氏。後,有部分該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稱周氏至今。

五、唐朝時期,周國的一些後孫們移民於新羅。大體分為尚州,草溪,鹹安,長興,森溪。這個資料來自於韓國的歷史記載。

朝鮮時期因日本的侵略與壓迫移民到中國的朝鮮族和現在的韓國與北朝鮮中姓氏都是周國的後孫。

3樓:正在通車

一、鮮卑族:

①複姓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遷徙

周姓遷徙

②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魏獻帝的次兄普乃氏改為周氏。後代有隋朝著名將領周搖。(《魏書》有載)

二、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周成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oceng hala,世居周齊理(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部),所冠漢姓即為周氏。

⑵.滿族周延氏,滿語為jo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周氏、常氏等。

⑶.滿族周佳氏,亦稱宗佳氏,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周氏、鍾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高山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佈,其**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3]

三、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

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四、源於羋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陳國將領項猛奴,屬於以冒改姓為

周的遷徙

周的遷徙

氏。項猛奴幼年時曾被周薈撫養,而隨義父改姓周氏,改名為文育。周文育為陳霸先開創南朝陳國建有大功勳。後裔皆以先祖之冒姓為姓氏,稱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五、源於百濮族,出自唐朝時期少數民族暨佐時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準制賜改為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六、源於已姓,出自元朝蘇氏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為氏。元朝末年,蘇益的六世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裡,因遭糧累,全部財產被沒入官家,族人還累受元朝官軍的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逐漸繁衍,並遷入今臺灣省新竹縣。

4樓:匿名使用者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

後來到了古公姬亶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陝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為周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統計,周姓現時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

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

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

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汭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5樓:

據東臺市志記載,東臺有469姓,王、陳、週三姓有五萬多人。王、陳、張、李等大姓的**,市志都說「相傳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唯獨未提周姓**。

據考證周姓主要**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二子周武王姬發伐紂時,他的七弟周公旦立了功,武王逝世時他的王位繼承人周成王只有l3歲,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有這樣大功勞,故武王和成王時,兩次對他加封,都是將陝西豐邑(今咸陽)首都附近的岐山作采邑(采邑就是收租子代替薪俸)。岐山由周公旦次子經營,後代就在那裡繁衍發展,所以陝西岐山就成了周姓的一個發源地,現在岐山還有周公廟。

西周朝到了周幽王時,由於周幽王是一個很腐敗的皇帝,他被殺後由長子周平王接位並將首都東遷洛陽,從此開始東周時代。周平王將他的一個兒子分封於河南汝南,汝南周姓從此向全國流動,所以汝南是周姓第二個發源地。

周姓由汝南向全國擴散並分成許多分枝,也出現了許多名人,如西漢的周勃和周亞夫、三國的周瑜、宋代的周敦頤等。周敦頤這一枝可謂一枝獨秀,成了周姓的一個里程碑式代表。周敦頤(公元1017—2023年)字茂實,北宋後期起,世人都尊稱他為濂溪先生,他是湖南道縣人,他的家在道縣道山一側,宅旁有溪水名濂溪。

濂溪先生在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做過廣西、湖南、廣東等縣州級輔佐**,但都不是一把手,他的主要成就是:一,他是宋代程(程顥·程頤)朱(朱熹·南宋時人)理學的開山鼻祖。二,他主張「文以載道」,他是這一文學主張的創始人。

三,他寫了「愛蓮說」這一長久流傳的散文,他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濂溪先生長子周壽的六個兒子都遷居蘇州,到了元末明初,愛蓮堂這一枝已成了蘇州大姓,當然蘇州還有其他**的周姓。為什麼蘇州的一些愛蓮堂後人要遷居蘇北和東臺,這就不能不說一下明太祖朱元璋與吳王張世誠。

張世誠,小名九四,是興化和東臺交界處白駒場人。後舉大旗反元,在蘇州當上吳王。稍後,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吳王張世誠時,先打下張的地盤湖州和杭州,然後,把蘇州包圍,在長達一年多時間內,張世誠率主力和朱決戰,另一部分人則率家屬撤到蘇北和東臺老家。

應該說撤到蘇北特別是東臺的人員中,有很多蘇州大姓,其中包括蘇州愛蓮堂的周姓。因為張世誠在駐軍蘇州時,很多部下和蘇州人聯了姻,結了親,這就是東臺很多家庭都稱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的一個原因。

由蘇州遷東臺的另一原因,是朱打下蘇州後,蘇州百姓對朱和張進行了比較,更傾向於說張世誠好。於是朱元璋實行了在新佔領區一貫行之有效的強迫遷徙政策,蘇州的一部分人遷徙到安徽濠州和南京郊區,一部分則遷居東臺,因為那裡有大量荒地容易謀生。

東臺市堤東有海水東退後的大量荒地,這些荒地原為燒鹽場所,現在堤東許多地方都叫某家灶,就是指一個家族在那裡砌灶燒鹽。我家祖上在周家灶和許家灶交界的地方吳家壩、祖父母和伯父都說我家祖上來自蘇州閶門,屬愛蓮堂一枝。

周姓女孩起名,周姓女孩起名

生於公元 2008年 07月18日申時,年干支為戊子,本命元神為己土,出生於未月,為比肩格 元神 己土木9 火11.25 土46.25 金9.75 水23.75 喜用 辛庚癸壬乙甲 寶寶八字日主 代表自己 己土很多,身強,取名喜五行為金水木的字以瀉日主過強的力量。由於限定只取單字,在3到17畫裡找數...

劉姓的來歷

劉姓家族較複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複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 滯帝之裔 王季 周文王之父 之裔 婁氏之改姓 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 泰和劉氏先得錄 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 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

中國人姓楊的人有多少以及楊姓來歷

來歷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 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