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敝人充其量對第2、6、8、9個問題略有了解,在此小試一下牛刀了哈,高人莫笑~
先答問題8吧,因為它最基本。
北朝共有五個小王朝,最早的北魏,建於公元386年,是後面四個王朝共同的「母國」。起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領兵統一了北方,單獨與劉宋對峙,此後國力漸強,經過馮太后、孝文帝的改革,國力到達頂峰。
公元493年孝文帝主持遷都,到了洛陽。499年孝文帝死後,國勢漸衰,6世紀20年代末,野心家爾朱榮的種種專權行徑將北魏推上了滅亡的道路。公元534年,北魏的政權落入兩員大將高歡、宇文泰手裡,他們分別擁立了兩位元氏宗族的後代做了皇帝——東魏元善見、西魏元寶炬。
後來北齊代東魏(550),北周代西魏(556),北周又通過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富國強兵,最終滅了北齊(577),最後北周被楊堅的隋朝代替,大一統的隋唐時代來臨了。
再說問題2:北魏早期當然都是說鮮卑語的,後經孝文帝改革,基本上講漢語了。
問題6:要對付南方四朝、還有北面和西北面的遊牧民族。北面在北魏時基本是柔然的地盤,到後來則是後起的突厥佔據蒙古草原,突厥一度囂張到要稱北齊、北周為「好兒孫」的地步。
此外北面還有庫莫奚、契丹;西北面則是吐谷渾挺強大的。
問題9:也不自己想想,遊牧民族的女子思想多開放啊,能有纏足的嗎?再說中華女子纏足是宋**學興起後的事情。
2樓:重病
我不知道,給你增加人氣吧
兵家36計是哪36計呢?
3樓:禾木由
兵家36計分別是: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
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4樓:佳爺說歷史
兵家36計分別如下:
1、第一計 瞞天過海
防備周全時,更容易麻痺大意;習以為常的事,也常會失去警戒。祕密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裡,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形成了最隱祕的潛藏狀態。
2、圍魏救趙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3、第三計 借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4、第四計 以逸待勞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5、第五計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現比喻乘人之危,撈一把。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
6、第六計 聲東擊西
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7、第七計 無中生有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8、第八計 暗度陳倉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後多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多指男女私通)。
9、第九計 隔岸觀火
隔著河看對岸的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此計是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不急於採取攻逼手段,順其變,「坐山觀虎鬥」,最後讓敵人自殘自殺,時機—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10、第十計 笑裡藏刀
比喻外表和氣而內心陰險。
11、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相愛相助。後用來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12、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順手就牽了羊。比喻不費勁,乘機便得到的。現多指乘機拿走人家東西的偷竊行為。
13、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打動草驚動了藏在草裡的蛇。後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動不謹慎,而使對方有所覺察。
14、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用以比喻已經消滅或沒落的事物,又假託別的名義或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
15、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為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16、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
17、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18、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19、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比喻趁混亂時機攫取不正當的利益。也作「渾水摸魚」。打仗時要得於抓住敵方的可乘之隙,藉機行事。
21、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身。此計是指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而後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
22、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關起門來捉進入屋內的盜賊。此計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於去急追或者遠襲。
23、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此計說明採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24、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25、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26、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罵那個。
27、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假裝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28、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上樓以後拿掉梯子。借指與人密談。也用以比喻慫恿人,使人上當。此計是說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後援和前應,最終陷他於死地。
29、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比喻將本求利,別人收穫。此計是說藉助某種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或者是弱小的部隊通過憑藉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
30、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本是客人卻用主人的口氣說話。後指在一定的場合下采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
31、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32、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33、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原指使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敵人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34、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順應著他人的性情達到目的。
35、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本為元雜劇名。劇本寫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設計,先許嫁美女貂蟬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以離間二人,致使呂布殺死董卓。後用以指一個接一個相互關聯的計策。
36、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
指戰爭中看到形勢對自己極為不利時就逃走。現多用於做事時如果形勢不利沒有成功的希望時就選擇退卻、逃避的態度。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意思是:
5樓:super木頭人
詩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意思是: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
懼。出自孔子的《論語·子罕》。
原句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評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這裡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是對於事物的內在根本或規律瞭然於心,所以什麼事情對於他當然沒有了疑惑。
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經仁在心中的人, 當他心懷天下,愛人濟眾,他再也不會因他個人的境遇而憂愁,不會因受環境動搖。
6樓:取網名越來越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意思是:不斷地求取知識,以減少自己對世界事物而產生的困惑。真誠地待人如己,不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
勇敢地實踐前行,不再畏懼任何困難。出自《論語·子罕》。
7樓:書籍點燃希望
這是孔子的話,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事情感到迷惑,仁愛之人不會憂愁和擔心,而勇敢地人沒有什麼恐懼的。古人認為,君子有三種基本品德,那就是仁愛,智慧和勇敢。引申可理解為一個人要是有足夠的道德修養,內心足夠強大,沒有什麼能擾亂他平靜的心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樓:匿名使用者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有仁愛心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產生害怕的心理。
此語出自《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所說的話.原文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意思是說:有仁愛之心的人,不會有憂愁,他會用寬容來對待給他帶來憂愁的人和事;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見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會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對強敵,是不會有所畏懼的,他會義無反顧的去迎接挑戰.
10樓:大的多哥
只要追求知識的人才不會感到迷惑,只要追求仁德之心的人才不會感到憂慮,只要追求勇敢的人才不會感到恐懼。 論語要教導後人做一個,追求知識,追求仁義,追求勇敢的三追青年。
1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成「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確實是廢話。
應該是「不斷地求取知識,以至於不再對現實世界的事物產生困惑;真誠的待人如己,以至於不再為個人得失而憂愁;勇敢的實踐前行,以至於不再畏懼任何困難。」
不要再誤人子弟了。
12樓:悶騷有害健康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語出 《論語.子罕》
這裡孔子說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學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麼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會迷惑。
"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境動搖,沒有憂煩。
"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麼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與大智慧並存的
關於命運的問題?請智者幫我解惑
這純粹屬於個人問題,即心理問題.都什麼年代了,還信迷信?過的好好的,你便便又要去看相,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罪麼.首先,人生路,漫長長,每一個人的人生路不會都一帆風順的,都要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成功人士的後面也跟我們一樣,也是經歷過太多的苦難,太多失敗,人家為什麼能成功,不就是靠的是常人沒有的樂觀精神麼,...
三國盲點請朋友們幫我解答
二樓太詳細了 我還是在這裡補充兩條 5。左慈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在 後漢書 方術列傳 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道。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 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於下坐應曰 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
關於佛教的幾點小問題,師兄們幫我解答
剎即剎土,也叫佛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世界 佛經裡有恆河沙數世界的說法,形容世界的數量無邊,就像恆河裡的細沙一樣多,塵剎就是指無數世界,一切世界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蒙佛教誨後所說之偈,表廣大的菩提心和大悲心,願意將自己的身心貢獻給法界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 這句話用你大概可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