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莊生曉夢
意思是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出自兩漢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於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2樓:小溪閒談影視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是: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出處:出自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3樓:董巨集諫念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2006-辱,莫大於不知恥。
4樓:匿名使用者
至於君子的做人準則,是在寧靜的環境中鍛鍊自己,在儉樸的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美德。不安於淡泊就沒法顯示自己的巨集偉志向,不身處寧靜的環境中就不能達到更遠的目的。
5樓:改車志好奇博士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6樓:磊落百川
君子的品行,依靠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養身心,依靠簡樸節約的作風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沒有什麼可以拿來使自己明確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沒有什麼可以拿來使自己實現遠大目標。
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來修養自身,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對名利如果不採取淡薄的態度就無從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擾就不能有所前進達到遠大的目標。
8樓:我開完會路
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從簡潔來培養自身的品德不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樓:何春梅的大天地
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來修養自身,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對名利如果不採取淡薄的態度就無從使志向清白,不排除外界干擾就不能有所前進達到遠大的目標。
12樓:皮幻
作為君子應當以不受外界影響
13樓:戢新晴
電測測的測定城市的誠實守信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
14樓:寧靜淡泊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寧靜是和諧,寧靜是找到自己的過程。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麼,找到自己的快樂所在,這樣的狀態是安靜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是幾於道和真人的。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佛。
唯有淡泊和捨棄,才能得到和超脫。唯有寧靜和沉默,才能明白道理和自己。等到自我修煉成熟和時機成熟了,就是另外的樣子了。所謂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野。
大隱有自我,就無所謂自我人間,所以明志。不會被別人左右,只會以自己的志向和魅力、機智去折服影響別人,實現目標。唯有寧靜過後,才能走入喧囂,去面對雜音和干擾,這個時候的態度是濟世的,是改變蒼生的,是積極地面對世界,求解,是以堅實和堅韌的自我去影響世界。
15樓:匿名使用者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16樓:來自東方山豔絕一時的紅蘋果
.好的謝謝老婆老婆.嗯ヽ(○^㉨^)ノ♪
諸葛亮說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17樓:
這句話的意思是: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是諸葛亮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諸葛瞻之書。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了道家哲理。
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淡泊」、「寧靜」不是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18樓:允夏菡悉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這句話的意思是: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修身 個人的品德修養。養德 培養品德。淡泊 也寫做 澹泊 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寧靜 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為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原文 誡子書 兩漢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啥意思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 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一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