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睿身長七尺」這個句子的文言文原文及其譯文是什麼

2022-04-03 05:46:58 字數 2403 閱讀 5548

1樓:ey__完美

是這個麼。。?

晚遊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最美的時候,是煙霧瀰漫的早晨,是山間煙霧繚繞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後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捨不得離開湖上。

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裡呢!歌和著打樂聲像風聲一樣,散發著脂粉香味的汗水像雨一樣,穿羅衫、著紈褲,遊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豔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遊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祕,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祕。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難以形容。

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意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文言文《鑑真東渡日本》的譯文是什麼?

2樓:泡芙心裡那隻豬

原文唐高⑴僧鑑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⑵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⑹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⑶。天寶元年⑷,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

然東海風驟⑺浪高,或⑻船覆⑼,或糧匱⑽,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實僧目盲,唯至不渝⑾。天寶十二年,竟⑿至日,翌年與奈良⑸東建戒臺,授戒法。

譯文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當和尚。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從東海去日本。

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鑑真已經失明,但志向始終沒變。

天寶十二年,終於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註釋⑴高:此指有名望。

⑵江陽:古縣名,今江蘇揚州市。

⑶戒律:指佛教的清規戒律。

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

⑸奈良:日本城市名。

⑹稍:漸漸。

⑺驟:急。

⑻或:有時。

⑼覆:傾翻。

⑽匱:缺少。

⑾渝:改變。

⑿竟:最終。

3樓:她說的啊

鑑真東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鑑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

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實僧目盲,唯至不渝。

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

譯文: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

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

那時鑑真已經失明,但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於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註釋⑴高:此指有名望。

⑵江陽:古縣名,今江蘇揚州市。

⑶戒律:指佛教的清規戒律。

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

⑸奈良:日本城市名。

⑹稍:漸漸。

⑺驟:急。

⑻或:有時。

⑼覆:傾翻。

⑽匱:缺少。

⑾渝:改變。

⑿竟:最終。鑑真東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鑑真,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遊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

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實僧目盲,唯至不渝。

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

譯文: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

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

那時鑑真已經失明,但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於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臺,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註釋⑴高:此指有名望。

⑵江陽:古縣名,今江蘇揚州市。

⑶戒律:指佛教的清規戒律。

⑷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是唐玄宗的年號。

⑸奈良:日本城市名。

⑹稍:漸漸。

⑺驟:急。

⑻或:有時。

⑼覆:傾翻。

⑽匱:缺少。

⑾渝:改變。

⑿竟:最終。

七尺是多高,七尺男兒是多高?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又稱為 市尺 是流行於民間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古代,每個朝代度量長度不一樣,因此1尺所代表的長度也不相同。古代單位長度 以明代為例 與現代換算1尺約為31.10cm。現代單位長度1尺約為33.33cm。根據換算資料可得 古代 以明代為例 7尺約等於217.7cm,7x31.1 ...

多說堂堂七尺男兒,七尺到底有多高

現在的尺寸與古代尺寸不一樣,現代來講一米等於三尺而古代的一尺只有現在的八寸,這樣算起來古代人所說的七尺男兒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米八左右。古代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八寸左右,所以七尺相當於現在的180cm左右,屬於高個兒,但不屬於大高個兒 1米等於 3尺.還分朝代的.漢是23.1釐米 魏晉一尺是24.12釐米...

堂堂七尺男兒 到底有幾高,“堂堂七尺男兒”到底是多高?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形容高大的男人為 七尺男兒 那大家知不知道 七尺 到底有多高呢?古代的標準長度單位是 尺 但是歷朝歷代的 尺 的長短是不一致的,基本上年代越早,尺 越短。例如 秦代一尺約0.23米,明清一尺約0.31米 0.33米,比秦代竟然多了大約50 古人常說 七尺男兒 基本上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