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語出《論語·微子篇》(比干諫而死章)
全句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解釋:孔子說:「堅守信譽,努力學習,誓死主持正義;不入險地,不住亂境;治世則現,亂世則隱。治世中,貧賤就是恥辱;亂世中,富貴也是恥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就是一個思想、一個信仰的問題。服從真理,要絕對篤信,還要好學。
真理是不變的,不受時代環境的影響,不受區域環境的影響,也不受物質環境的影響。所謂「守死善道」就是守住這個信仰、這個主義,「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則。
2樓:絕情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做人要勤奮好學,要堅持真理,堅定信仰。
危邦不入(朝): 如果君王無道,就不能做官,不能助紂為虐。
亂世不居(家): 當國家危難時,你不能躲在家裡苟且偷安。
天下有道則現: 遇到開明君主就要積極入世,施展才華報效國家,造福百姓。
無道則隱: 如果得不到重視報國無門,那麼無道則隱。老子的隱是逍遙無為,孔子的隱是教書育人。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如果國家君王有道,不去施展才華,不去報效國家是做人的恥辱。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如果君王無道,你助紂為虐榮華富貴,可恥!
如何理解「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3樓:喬木查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國家政治清明、制度完善、法律健全,你貧窮而低賤,那是你的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腐敗盛行、綱紀不正、道德淪喪,你富裕且高貴,那你也是可恥的。
好的環境,沒有成功,說明你能力不足,水平不行,奮鬥不夠。但這不是最可怕的,在這種情況下你雖然沒有成功,但不會危害別人。
相反,在一個正常人,從事正當職業而不能獲得財富和地位的大環境下,卻大發橫財,佔居高位等,說明這人的成功是不擇手段的,是沒有道德血液的。
4樓:暖暖炊煙裊裊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註釋】「見」:音xiàn,同「現」。「守死」:堅持到死而不改變,「善道」:使道完美。指不因為自己言行的不善而玷汙損害道。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
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5樓:智燈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能有信仰,勤奮好學,堅守「善始善終」的立命之道。不去有危險的國家冒險,不在動亂的國家居住,天下政治清平就出頭做事。
反之則隱身度日。在盛世貧困而卑賤,是種恥辱;在亂世卻能升官發財,這同樣是恥辱。
孔子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與他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思想主張矛盾
6樓:鑫星閃耀
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應該好學不倦,誠信緊守仁道,對於善道要能堅守至死。
危國不可入,亂國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軌道之時,應該為國家服務,有所表現;天下無道,政治大亂,不能表現時,就退出隱居。國家政治清明時,仍然貧窮卑賤不能有所作為,是可恥的;國家政治混亂時,不肯退隱,仍然居高位又富有,更是可恥的。
」按:本章常遭誤解,以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置國家安危於不顧,是逃避、不負責任的行為。經查春秋史實,孔子所言:
危國、亂國均指他國,他國已亂不可居住,他國已危,情勢難以挽救,故曰:不可進入。讀書求學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義,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誤人誤己不可不慎!
大道頹廢,孔子不僅周遊而不遇,而且遭遇瞭如何弘道與如何保身的中國傳統藝術**生存困境。孔子是如何思想和應對困境的中國傳統藝術**呢?後人又當如何思想和應對困境呢?
都說孔子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是否一以貫之了呢?讓我們看看夫子的另一面。
面對「世喪道矣,道喪世矣」(《莊子·繕性》)的時勢,孔子首先從政治入手,力挽將傾之大廈,周遊列國,以求見用而為王者師,「以道蒞天下」(《老子·六十一章》)。然而,生活並不那麼有情,政治更是殘酷。夫子憂道謀道,奔走於諸侯,卻累累如喪家之狗。
此情此景,此際此遇,夫子會作何感想?
孔子似乎想退隱。「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治長》。凡引《論語》,只注篇名)。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僅是孔子一時之感嘆。若參照孔子的其它言論,就會發現面對大道的頹廢、現實的混濁以及由之而帶來的危難,孔子也在思量自身。思量自身不是把自己納入利益的斤斤計較,而是把自己與時世相觀照,在時世的旋轉湧動之中考慮自身。
不思量自身,一味盯著那個外在的目標,衝啊,衝啊,勇而無謀,僅是莽夫之勇而已,決非智者。所以,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泰伯》),表明孔子並非一味地沒頭沒腦地入世。
為何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顯然,危亂之邦,民無安寧,性命難以苟全,輕易入居,恐怕不僅無濟於時勢,還會禍及自身。
7樓:
儒家主張擇善固執,發出「無道則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吶喊,不善棄之,也不算矛盾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前提是認為「不可為」之事是善的,需固執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一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積極入世,入的是安定之邦,有道之世,在這種國家和世道上,我們才可以施展才華和抱負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
而孔子周遊列國之所以沒有安定下來,也是一直在尋找這種和諧安定的社會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具體出處和解釋
9樓:
羅振宇: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0樓:匿名使用者
糾正一個錯誤,《微子篇》並沒有這句,這句話出自《泰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