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2樓:紅河溪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心中對世間一切事物的掛礙便是心中之塵。
當人明心見性。知道世事無常。一切世間之相皆為虛妄。終須敗壞。
進而無住於相而生其心。無執著。無掛礙。即為無心無塵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3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4樓:噯小嘻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5樓:黃小酒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的詩句。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高明得多。
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並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
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
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並不代表他後來親證菩提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禪門是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百年來,歷代
祖師以及佛子,修行參禪都是為了親證這個「菩提」。
6樓:**座雨停江南
字面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7樓:貔貅冰曜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8樓:匿名使用者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出處《菩提偈》
[作者]惠能
[全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9樓:羽之北宸
首先要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臨終時有一偈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其實已經道破天機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必用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的內心。
佛教是為了引導凡夫入門的方便法門,是引導人向善的一種道,本質也是一種空。若是迷信這一套表面的方法,則不得涅槃,無法超脫。所以佛教還有一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禪語是什麼意思?
10樓: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賞析: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
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原文解釋: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11樓:羽之北宸
首先要了解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臨終時有一偈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其實已經道破天機 ,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必用清規戒律來束縛自己的內心。
佛教是為了引導凡夫入門的方便法門,是引導人向善的一種道,本質也是一種空。若是迷信這一套表面的方法,則不得涅槃,無法超脫。所以佛教還有一句世間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
12樓:木爺
談談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首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是給予修行者一種心裡上的堅定信心,「時時 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告訴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對佛法信念有所動搖。這句話是 說給修行者對於佛法本身的認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而這段則是說明世界萬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告訴修行者世界萬物皆為虛象。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句則是告訴了修行者對於存在這世間需要持有的心態是如何的 !這句話是說給修行者對於所在世界本身的認識的。
聯絡前後兩句總的要告訴世間人門意思便是! 一定要堅定不移的相信佛法,這世界萬物皆為虛幻之物,沒有必要去過多憂慮, 唯有實習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樹」才是真正的圓滿。由此也應徵佛法的唯心 理論!
樓主放了一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錯誤, 對此認識不夠。 佛對我說:
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塵世雜念) 佛說:
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塵世雜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導的語言,心 中的雜念並不是將心拋棄就可以祛除的,塵世雜念本來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來的雜念呢?
這說明叫他區分塵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認識到了「塵本非 塵」才能作到「何來有塵」這塵是一種意念是一種擾亂人心的觀念,只有看破紅 塵才能真正拋棄雜念做到心中清靜,做到心中無塵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間萬 物虛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其實樓住也應該做到「塵本 非塵,何來有塵」!
本來佛法就是一種很主觀的心理上的東西!悟法講究的也是 一個人對佛法自身的認識多少而不是他人對佛法的認識!這樣樓主給塵埃染指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理解成這樣世上本來就是沒有煩惱是我們自尋煩惱,對嗎
不是 世上 本來就是沒有煩惱,而是我們自性中沒有煩惱,不但沒有煩惱,而且沒有物質 沒有精神。對。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樣的意思。煩惱從心而來,是告訴我們如何化解煩惱,只要把心放開,煩惱就觸及不到你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釋一下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誰給解釋一
說白了,就是自己本來就是佛,但是被各種執著妄想矇蔽了,要是自己能除去,也就回歸到佛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禪語是什麼意思?意思是 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本來就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一句禪語駁回 慧能大師的禪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