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如何應對頻發災害,中國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

2022-08-09 14:23:10 字數 4685 閱讀 7291

1樓:宕怪星球

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只有竭盡全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用行動戰勝自然災害。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災害做鬥爭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解放後提出的「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方針, 就是對這些經驗綱領性的總結。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的侵襲,全國每一個成員都必須為之做出貢獻。

這也是人人奉獻,眾志成城,既保小我,又利大我的社會公德。概括成功的經驗,面對自然災害,每個人都應儘量按以下十個字去做:

1.學:學習有關各種災害知識和減災知識。

2.聽:經常注意收聽國家或地方**和主管災害部門 釋出的災害資訊,不聽信謠傳。

3.備:根據面臨災害的發展,做好個人、家庭的各種行動準備和物質、技術準備,保護災害監測、防護設施。

4.察:注意觀察研究周圍的自然變異現象,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進行某些測試研究。

5.報:即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不必驚恐。 但要儘快向有關部門報告,請專業部門判斷。

6.抗:災害一旦發生,首先應該發揚大無畏精神,召喚群眾,組織大家和個人自衛。

7.避:災前作好個人和家庭躲避和抗禦災害的行動安排,選好避災的安全地方,一旦災害發生,個人和組織大家進行避災。

8.斷:在救災行動中,首先要切斷可能導致次生災害的電、火、煤氣等災源。

9.救:要學習一定的醫救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以在災害期間,醫療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及時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為減少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損失,除了個人保護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的防災保險。 相信隨著國家減災體制的健全,減災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個成員的努力,一定會大幅度減少災害損失。

2樓:匿名使用者

保證城市建築質量,完善維護公共設施安全

中國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

3樓:中地數媒

(一)階梯形地貌格局

全國地貌格局大致可分為三大臺階:第三臺階是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川東山地—苗嶺一線以東,以丘陵和平原地貌為主,海拔一般小於 1000m;第一臺階是阿爾金山—祈連山以南,岷山—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m以上;兩者之間為第二臺階,為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新疆山地及兩大內陸盆地,海拔在1000~2000m 之間。由於兩臺階之間的高差,使臺階邊緣的物質具有巨大的勢能,因此,第一臺階向第二臺階過渡的斜坡地帶,如阿爾金山北麓、祁連山北麓、川西地區、橫斷山脈地區成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重力地貌災害的重災區,川西地區成為四川盆地洪災的發源地;第二臺階向第三臺階過渡的太行山麓、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桂西山地也由於具有明顯高差,地表物質具有巨大的勢能,成為重力地貌災害重災區和洪災發源地。

同時,兩個臺階斜坡地帶東傾,與東南季風方向相對,太平洋暖溼氣流在迎風坡被迫抬升,在斜坡和山前地帶形成暴雨,然後再匯流到平原地區,引發洪澇災害。

另一個地貌特點是盆地與山地相間分佈。我國西部以內陸盆地為主,如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還有河西走廊。這些盆地與谷地周圍都是高大的山脈。

由於當地氣候乾冷,物理風化強盛,坡面碎屑物質多,同時山脈與盆地之間相對高差很大,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暴流洪災十分嚴重。我國東南部以小型山間盆地為主,與周圍低山丘陵的相對高差也超過200m以上,不少山地由中生代和第三紀(古、新近紀)的紅層組成,坡面岩層易於風化而多破碎崩離,因此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災害也十分嚴重。盆地通常分佈著當地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城鎮,也是暴雨洪水氾濫的地區,往往造成慘重的洪災損失。

喀斯特地區廣泛分佈於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地區,易發生乾旱、澇災、崩塌等災害。

(二)新構造運動活躍

中國大陸處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匯地帶,中國地塊本身也是由若干小地塊拼合而成。板塊之間、地塊之間的縫合構造帶都是新構造運動活躍地帶,主要表現為**、火山及褶皺與斷裂錯動等。中國較著名的**帶有:

臺東**帶、喜馬拉雅**帶、崑崙**帶、天山南北**帶、祁連**帶、川西**帶、華中南北**帶、汾渭**帶、河北(古裂谷)**帶、郯城-廬江**帶、東南沿海**帶等。

新構造運動繼續造成中國各地塊的差異構造運動,造成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向太平洋方向的梯級下降,一是決定了中國自然環境的變遷,西北地區成為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形成沙漠及黃土堆積,東部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每年夏季風和冬季風輪番進退,並受東西向山系的影響而具有前鋒躍移的特點(冷鋒和暖鋒移動)。二是造成地面相對高差加大。

喜馬拉雅運動以來,青藏高原抬升了3000m左右,天山山脈抬升近5000m,秦嶺抬升2000m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區相對高差和地形坡度增大,地表物質具有強烈的下移趨勢。同時,強烈的寒凍風化作用與強烈的構造運動都造成坡面物質破碎,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流水提供大量固體物質**。三是形成我國水系的基本格局。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各大江河東流入海,集水面積大,落差大,輸沙量大,造成流域洪澇災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三)季風是中國主要的氣候災害根源

夏季風給中國東部帶來豐沛的降水,但也造成颱風等災害,冬季風更是給我國大部分地區造成低溫與大風等災害。

在西風帶及副高季節性遷移、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冬半年強盛、東亞大陸與太平洋水體熱力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東部盛行夏季風與冬季風交替推進和對峙,因此,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氣溫和降水的月較差都很大,加上地形因素的影響,氣溫和降水的地區差異更大。季風氣候對全球變化引發的如厄爾尼諾現象、火山爆發以及太陽黑子等因素的響應特別靈敏,造成氣溫和降水的年際差異增大。季風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地面水、熱狀況的改變,進而引發自然災害,主要有:

①凍害和冬季低溫。冬季西伯利亞寒冷氣團在高空槽後(高空東亞大槽)西北氣流的引導下,頻頻南侵,使我國成為世界同一緯度上最冷的國家。我國 1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度其他地區要偏低 5~18℃,造成巨大的熱能損失及農作物生長期縮短。

長江以南地區春有早稻爛秧低溫,秋有寒露風冷害;東北和塞外有障礙型冷害(寒露風)和延遲型冷害(夏季低溫使作物發育延遲)。②旱澇。由於夏季風很不穩定,造成雨季長短、雨量、雨區的大幅度變化。

北方年降水量的年際差異比南方大,年降水量平均變率高達20%~30%,如北京市2023年降水量是2023年的8.5倍;2023年華中高溫大旱,華南華北特大洪澇,經濟損失達700億~800億元。由於夏季風雨季7月才到達華北和東北,因此這些地區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

③風災。一是寒潮大風,在北方牧區造成白毛風(暴風雨),會凍死牲畜,黃毛風常攜帶大量沙塵,使牧草場退化沙化;在乾旱地區造成黑風災害(塵暴)。如2023年5月5~6日黑風席捲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域,560萬畝農田受災,24.

5萬畝果園受害,85人死亡、31人失蹤,24萬頭牲畜死亡。寒潮大風還可顛覆火車、船隻等。二是颱風。

颱風通常在副高南緣東南氣流的引導下,向西或西北方向前進,在華南、江浙沿海地區登陸。颱風雖然給我國東南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但也造成大風、風暴潮和洪澇等災害。如9417號颱風在溫州瑞安登陸,雖然提早轉移了居民數十萬人,但仍有1126人死亡,300多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78億元。

(四)主導產業之一的農業抗災能力低下

中國人口眾多,資源人均佔有量少,農業生產水平低,易受天氣影響,經濟實力比較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天氣系統一旦發生變異,農業就會出現大面積受災,而且災後恢復速度緩慢。

我國人口及經濟發達區主要集中在河湖平原和沿海平原,這一地區極易遭受洪災、風暴潮等災害侵襲。隨著人口快速增長,人類社會為獲取區域性短期利益,不斷開發易受自然災害侵襲的沿河、沿海及山前地帶,迫使更多的人力資金投入抗災救災,陷入惡性迴圈。目前,黃河中下游河槽洲灘高於堤後平原地面的困境就是由「洪水—築堤—淤積—洪水位上升—再加高堤防……」消極防洪措施惡性迴圈造成的,結果洪災威脅尚未消除,澇災卻日益加重了。

同樣,沿海地區灘塗的盲目圍墾開發也會造成得不償失的被動局面。

(五)中國城市是多災重災區

中國的大部分城市都有悠久的歷史,同時也很容易找到受災的歷史記錄。全國666個城市約有45%的大中城市處於**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有36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明顯的地面沉降;缺水城市300個,其中嚴重缺水城市100多個;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多受洪澇災害。華北地區有些城市下面埋藏有古城,橋樑下面也有橋,如徐州地下5~6m埋藏著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城,洛陽、開封等均有地下古城市。

全國至少有70多個縣市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直接威脅之下,如2023年8月甘肅省舟曲縣城遭受特大泥石流災害,災後乃在泥石流溝谷旁邊重建縣城。此外,還有颱風暴潮、海水入侵、塵暴、風沙入侵、地裂縫、塌陷(如柳州、桂林)、風暴、酸雨等使城市不斷蒙受損失和發展受限制。據初步估算,我國總的災損中約有一半是城市直接受災,或為減輕大城市受災損失所造成的(如洩洪、分洪等)。

城市自然災害比較嚴重主要是因為除了常常受到洪水入侵、**、颱風暴雨及風暴潮等影響以外,人類活動引起土壤嚴重侵蝕、洪水流量增大、洪峰增高和時間提前、地面沉降、鹹潮入侵(如珠三角地區的城鎮)、不透水地面增多迫使洪澇災害加劇等也加大了城市受災的程度。

城市多災重災還由城市的地貌部位所決定。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現代城市是以物易物的場所,然後逐漸發展擴大起來,因此,其位置必然是「依山傍水」。依山是緊靠山地邊緣或谷口地帶,便於山區和平原人們的貨物交流,傍水是沿河、沿湖和沿海,便於水陸交通,貨物**。

如此地貌位置易受多種災害威脅。因為山地邊緣地質構造複雜,新構造運動活躍,同時相對高差大,坡面物質不穩定,易發生地質災害和重力地貌災害,也易由於暴雨匯流成災。沿河、沿湖、沿海地帶易受洪澇、風暴潮威脅,特別是經濟開發區向易洪區洪泛區發展,必然導致大量資金人力投入防洪體系的建設。

如漢口和漢陽地面最低點只有海拔18m和20m,而長江武漢段平均水位已達19.15m,2023年洪水位達29.73m,2023年洪水位29.

43米(漢口水文站),漢口、漢陽的地面每年至少有100多天低於長江水位,低於洪水位10m左右,一旦河堤潰決就會釀成大災。

城市之所以容易成為重災區,還由於城市人口眾多, 高科技物品多,財產集中易損, 生活生產活動範圍大,牽涉面廣等。

中國城市的雅號

濟南 泉城 昆明 春城 貴陽 林城 拉薩 日光城 哈爾濱 冰城 1 濟南 濟南,簡稱 濟 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地處中國華東地區 山東中西部 華北平原東部邊緣。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 七十二名泉 被稱為 泉城 素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的美譽 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 山 泉 湖 河...

中國城市大小排名

一 中國城市 副省級城市 特別行政區轄區,總面積排行榜。1 重慶 82300.00平方公里 2 哈爾濱 53775.00平方公里 3 大慶 22161.00平方公里 4 長春 20532.00平方公里 5 麗水 17300.00平方公里 6 北京 16800.00平方公里 7 杭州 16596.00...

中國城市排名寫上來

城市 綜合競爭力 排名 綜合gdp增長 排名 綜合收入水平 排名 1 10 上 海 0.83685 1 0.7394 5 0.71026 2 深 圳 0.73751 2 1 1 1 1 廣 州 0.53949 3 0.80556 2 0.59353 3 北 京 0.53243 4 0.584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