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現代則完全相反,有什麼詞用女子有才

2022-09-27 05:36:45 字數 5691 閱讀 9260

1樓:匿名使用者

知書達理、秀外慧中、才貌雙全、滿腹經綸、才女

一、知書達理 [ zhī shū dá lǐ ]

【解釋】: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也說知書識禮。

【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譯文】:只是我這讀書通曉禮應當謹慎,怎肯穿出去不露出醜遭談

二、秀外慧中 [ xiù wài huì zhōng ]

【解釋】:秀:秀麗;慧:聰明。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出自】: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

【譯文】:彎曲的眉毛豐滿的臉頰,清麗的聲音輕盈的體態,外表秀麗,內心聰明。

三、才貌雙全 [ cái mào shuāng quán ]

【解釋】:才學相貌都好。

【出自】: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七歲草字如雲,十歲吟詩應口,才貌兩全,京師人每呼少俊。」

【譯文】:七歲就可以說得很順,十歲隨口吟詩,有才有貌兩全,京城人每次都說他是少年才俊。

四、滿腹經綸 [ mǎn fù jīng lún ]

【解釋】: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幹和智謀。

【出自】:周 周文王《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譯文】:雲裡都是雷電,大丈夫要有才學。

五、才女 [ cái nǚ ]

【解釋】:有才華的女子。

【出自】: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三:「夫 小鸞 ,特才女耳。」

【譯文】:我的夫人小鸞,是特別有才的女子。

2樓:陳西美呀

知書達理

琴棋書畫

筆墨紙硯

品學兼優

滿腹經綸

才高八斗

博學多才

才華橫溢

3樓:善生無所住

知書識理、才貌雙全、淑質英才、秀外慧中、氣質不凡、通情達理、蘭質慧心、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現代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主要皆認為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劉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

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所以,劉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於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才」、「德」問題的討論了。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5樓:胡蘿蔔青菜

女子無才便是德,那是古人大男子主義膨脹的產物,也是我國古代男女不平等、女性受男性壓迫、女性淪為男性附庸或者玩物的生動寫照。不可否認,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人,而人是生而平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應當用相同的價值標準來評判男人和女人。如果我們要用德的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的才氣、才能或者知識水平,那麼這個標準就不應當因性別而異。

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依據這樣的標準,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男子有才便是德,女子有才也是德。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也就從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古代禁錮中得到了某種反思,這便是它最大的現代意義吧。

6樓:射月弓

有。這裡所說的無才,指的是不插手男子的公務,不凌駕於男子之上,而是做個不招搖的賢內助,不與男子爭鋒,守婦道,並不是真正的無才。

在現代,一個好的女人,無論自己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也要注意給自己的丈夫留一個空間,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不干涉男子工作上的事,不對其施加壓力。我認為,這就是這句話的現代意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審美觀。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在理學沒發展之前是沒有這句話的,直到明代才有這句話.縱觀中國古代,明代是很無為的一個朝代,不但不能開疆,而且正是從明朝開始中國走向沒落.

完全沒有道理可言,當然沒有任何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意義,我決定反對。

9樓:我的唉情

時代進步,不是說沒有任何意義,而是我們把古代公理展現的不是那麼透徹

10樓:安啦的夏天

古代是男尊女卑,現在社會提倡的是男女平等。性質不一樣。

11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射月弓的說法,另外我覺得,女子應該支援丈夫的事業,做好賢內助。

12樓:夕椛朝拾

挖!!懸賞那麼多,說倆句。

1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不具有意義 而是不符合現代發展的理念

如果國家還認同這個理念的話 人才會少很多

這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其實就是一個利益問題

任何時代都必須有自己的規則 不適應於那個時代的規則就會被淘汰掉 即使它在另一個時代是公理甚至是法則 也必須如此

這個世界是很現實的。。朋友

人們常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形容古代的女子,但是這句話的實際意義卻是「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

14樓:柳泊塵

其上聯為男子有德便是才,下聯為女子無才便是德。語出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

意思是:女子不與人爭辯是有道德修養的緣故。

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看看現今社會這麼亂,詐騙這麼多,網路上什麼稀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

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思是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

要表示女子沒有才能也能用,可以表達你雖然沒有才能,但是這也算一種德行的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誤用,與人爭辯和道德修養是沒關係的,難道諸葛亮舌辯群儒時就沒修養道德了嗎?顯然不是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 此舉本意就是表達古代女子沒有才能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主要皆認為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劉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

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所以,劉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才慧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於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才」、「德」問題的討論了。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人認為這句話到了現代應該改為「男子有財便是德」,你是否同意這

17樓:賣蜂蜜的男孩子

這話 古代就有了

只不過含蓄了點。

古代類似的話叫「才子」

18樓:

肯定不同意,太以偏概全了。

祝你好運

19樓:匿名使用者

不願同意,但又不得不同意……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什麼意思?

20樓:金果

女子如果沒有才學,就看她有沒有品德。

出處:清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釋義: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也有另一種解釋:女子如果沒有才學,就看她有沒有品德。

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

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示例: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七章:「一位女士說女子也應該讀書,痛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

21樓:夢中起緣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是,女人沒有才能便是最好的德性。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

可謂至言。」

22樓:豐曉昕秋笛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主要皆認為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陳眉公雲:『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劉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嚴格的來說,並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德重於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

此外,中國人對於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至於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所以,劉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於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才」、「德」問題的討論了。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什麼意思,「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

女子如果沒有才學,就看她有沒有品德。出處 清朝張岱 公祭祁夫人文 眉公曰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釋義 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也有另一種解釋 女子如果沒有才學,就看她有沒有品德。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 男子有德便是才 而下聯才是 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一句 男子有德便是...

古代女子為什麼不讀書?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女子是不能夠讀書的,主要是家人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都不允許,至於原因則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古代社會的學校當中都是男學生,沒有女學生,當時的人們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所以學堂是不可以出現女學生的。如果你在古代是一個女人,那麼你想要讀書的話,像祝英臺一樣女扮 可能是唯一的選擇。戲曲中的祝英臺 第二點,古...

自古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那為什麼古代的大家閨秀要琴棋書畫樣樣

最佳答案 女子無才便是德,實際上是古代社會男權女權爭奪的一種社會結果。舊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以上是今人所解,實際古意應為 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顯露,而是表現得謙卑,柔順,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出處,清 張岱 公祭祁夫人文 眉公曰 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