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熱情的冰兒
無證幼兒園當然意味著較大的風險。但看到風險還不夠,還要切實拿出應對之策。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持續推進,入園難的問題又在抬頭,一些無證幼兒園藉機開張。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日對2002名即將進入或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家長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有56%的受訪幼兒家長稱身邊存在無證幼兒園。有如此之多的幼兒家長接觸過無證幼兒園,可見這個市場已經有多大。
坦率地說,入園難問題其實一直沒得到切實解決。儘管有關專家分析稱實際是入好園難,但是從身邊觀察來說,入好園自然是難的,就算入一般的幼兒園也未必容易。
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幼兒園的供給與入園需求存在失衡。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截至2023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2萬多所,比上一年增加1.38萬所;在園幼兒4264.
83萬人,比上年增加214萬多人。從2023年開始,無論是幼兒園的數量還是入園人數都一直在增長,但直到2023年,我國學前教育的毛入園率依然只有75%。
不過也要公允地說,這個毛入園率反映了我國學前教育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規定,2023年毛入園率要達到60%,但2023年就達到了64.5%,提前完成目標。
這種態勢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國在學前教育上的欠賬巨大,說明了現實發展要遠快於規劃,還說明了如果囿於規劃設定的供給增長速度,顯然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如今全面「二孩」政策正在有序落地,可以預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幼兒園的供需缺口還會繼續加大。
按照相關規劃,到2023年,我國學前一年毛入園率要達到95%,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大發展、城鎮化率的提高以及全面「二孩」政策效果的顯現,實現目標毛入園率有很大壓力。根源依然是現實的變化比計劃快,供需失衡。
無證幼兒園當然意味著較大的風險。但看到風險還不夠,還要切實拿出應對之策。上述調查還顯示,有36.
3%的家長支援將無證幼兒園關閉。這樣的想法體現了很多公眾的習慣性反應。可是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一關了之就能解決問題嗎?
供需失衡的根源不除,今天你關掉一個,明天就會從別的地方以別的面目冒出另一個。堵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
目前開辦幼兒園的政策門檻應該說是比較高的,雖然是出於安全、教學質量等方面的考慮,但其是否與現實契合、是否符合家長的現實需求,值得審思。在2023年整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中,學前教育經費只佔3.5%,公共財政政策顯然還有巨大的發揮空間。
2樓:楓子
還是利益關係、隨便弄個地方帶幾個小孩就有錢
我國教育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3樓:冷暖自知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主要內容為:
教育基本制度;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受教育者;
教育與社會;
教育投入與條件保障;
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
法律責任;附則。
4樓:法制股
回答的很全面:
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教育行政法規
1、教師資格條例
2、幼兒園管理條例
3、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4、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三、教育部門規章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4、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5、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5樓:牆腳摘紅杏
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殘疾人教育條例
***關於修改《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決定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
普通高等學校設定暫行條例
教師資格條例
《教學成果獎勵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發出通知決定實行教育收費公示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中小學生守則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關於釋出《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的通知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關於修改〈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的決定》
社會力量辦學條例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批轉***學位委員會關於***學位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的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
幼兒園管理條例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
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區別有
6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法律和
教育政來策源的區別有寫回答bai有獎勵
教育法律和教育政du策的區別有
寫回zhi答有獎勵dao 共2個回答
lapland09
lv.72019-10-04
教育法律,即
一、制定主體不同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
二、執行方式不同
1、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
三、規範效力不同
1、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範,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教育政策: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範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有效。
7樓:愛穿拖鞋
教育法律bai是由國家強制力du
保障實施的,是法律,zhi位階絕dao對高於政策。我內國的《教育法容》是基本法,是由全國**制定的,位階僅次於憲法與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相同,在全國範圍內適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就可能不同了,有可能是***,也有可能是***所屬部門如教育部,也有可能是省市縣各級**或其工作部門。效力絕對低於教育法,而且內容不得與教育法相牴觸,否則可以不予適用乃至於撤銷。適用範圍也因其制定主體而各不相同,如***的當然全國使用,但是省市縣的則只在本轄區內適用。
跟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法律法規有: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9樓:和藹的西北老張
1、中國教育法。
2、中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兩部法律都包含了紅色文化和革命優良傳統教育。
南樑幹部學院組織開展的紅山文化和革命優良傳統教育也是教育法規定的教育內容。
南樑幹部學院說甘肅省唯一一所專門開展紅色文化和革命優良傳統教育的專業學校
法律和教育的關係
10樓:demon陌
教育法律規範所確認和調整的教育關係主體之間的權利
義務關係。是教育法律規範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其構成要素有三,即主體、客體和內容。
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係,都以與之相適應的現行教育法律規範為前提。教育法律規範也只有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係中才能得以實現。
一般來說,只有當作為教育法律規範適用條件的法律事實出現時,才會引起具體的法律關係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對其性質,學術界存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它歸屬於行政法律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係主要可分4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係。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係,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係。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係。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物件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係,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係,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係。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準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係是準行政法律關係。
11樓:grace米拉
一、法律專業教育與素質
教育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
12樓:愛喝粥
《教育法規與政策》是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崇龍。本書講述了教育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的定義及其重要性。
1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中國有關教育的法律?
教育法律法規的種類有哪些
我國頒佈了哪些教育法律和法規?
為什麼要上幼兒園,為什麼要上幼兒園,什麼時候上幼兒園,如何為孩子選擇
學前的幼兒教育是很重要的,三歲看大都聽說過吧,這種說法確實是存在這一定的道理的。因為3 6歲是孩子社會性以及各項能力的敏感期也是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上幼兒園就是為了給孩子的未來發展以及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意義。那麼孩子在幼兒園到底都學些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 意識品質。這裡的意識包括...
為什麼幼兒園食譜要給家長公佈,幼兒園家長對幼兒園食譜有意見怎麼辦
那是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都吃了什麼,比如孩子晚上在家吃的話不要做重複的菜,讓家長能更營養均衡的給孩子搭配。第二是起到監督的作用吧,孩子在學校都吃了什麼,學長心裡有數。幼兒園家長對幼兒園食譜有意見怎麼辦 可以努力做出改進 同時讓家長 聽聽其他家長的意見,不能只聽一個人 提出你的觀點,集體要求更換,會比...
幼兒園必須要配校車嗎,為什麼公辦幼兒園不配備校車,不實行校車統一接送?理由越詳細越好,線上等
是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學生數量和分佈狀況等因素,依法制定 調整學校設定規劃,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或者在寄宿制學校入學,減少學生上下學的交通風險。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及其教學點的設定 調整,應當充分聽取學生家長等有關方面的意見。對確實難以保障就近入學,並且公共交通不能滿足學生上下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