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舉人是什麼官,古代一個舉人能有什麼官當?

2022-11-16 05:46:06 字數 6728 閱讀 6405

1樓:小t學姐

舉人相相當於縣級**。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舉人的地位更是崇高。明朝時期,每年錄取舉人約400人。舉人可以當官,地位等於縣級。

當時全國縣級**有1200多個,再加上府級、省級和****的官位,舉人要當上一個副縣級**是相當輕鬆的,最差也可以當一個教渝。有些舉人可以直接獲得正縣級官職,日後可以升到知府級別,甚至更高。

擴充套件資料: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

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

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後之鄉試。

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方可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

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

清末又有法科舉人、理科舉人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試回國留學生,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並各加某學科字樣。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如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就被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

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

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的應考者稱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

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

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

可以因此進入仕途。

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瞧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2樓:匿名使用者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舉人詞語解釋:

1.推舉,選拔人才。亦指所舉之人材。《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

相關**

舉人。」《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繫閥閱。」

2.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舉而赴京都應科舉考試者。 唐白居易《早送舉人入試》詩:「夙駕送舉人,東方猶未明。」

3.明朝清朝兩代稱鄉試錄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

「那王舉人,也不謙讓,從人擺了一條凳子,就在上首坐了。」豐子愷《緣緣堂隨筆·姓》:「在石門灣裡,姓豐的只有我們一家,而中舉人的也只有我父親一人。」

3樓:平常心新號

舉人不是官。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進士是全國統一分配的**,狀元、探花、榜眼就留在皇上身邊當官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進士,舉人,秀才,大約是科舉制度的三個等級。秀才其實就有一定身份了,可以從官府領取一些米糧,可以當私塾先生。

但不能做官。

到了舉人這一級,就可以做官了,但都是副職,比如縣令的助手,縣丞等。

只有到了進士,才是天子門生,一出來就當縣令,或者清貴的翰林學士等。

古代一個舉人能有什麼官當?

5樓:高樓居士

古代中個秀才,上公堂可以坐著,可以替人辯護、寫狀子;古代中個舉人,就算你才18歲大家也都叫你老爺,家門口樹旗杆,可以成為當地社會名流。

古代中個進士,哪怕是賜同進士出生,也能進翰林——**學術機構,鍛鍊兩年至少可以做縣長。

晚清改革,廢除科舉的時候,曾經把舊式科舉制度與新式學校教育進行比附。

小學相當於童生;中學相當於舉人;大學相當於進士。

此後由於學校教育普遍,有人提出應當晉級,於是當時一般以中學為秀才,大學為舉人,博士為進士。

至於今天,學校教育更加普及,即使不以學習程度論,恐怕大學生頂多也就是秀才級別;碩士或當舉人;博士當進士。

但如以科舉中第即可出任**計算,現在的考試就太不值錢啦!

6樓:匿名使用者

舉人不是官名,是一個學位頭銜,可能相當於高中畢業生

7樓:豆豆愛許願

舉人只不過是一個頭銜

你要問他們能當什麼官要看他們以後的科試的結果

8樓:燎之原

對於現在來說,舉人比一個大學生都值錢!

清代舉人是什麼官職?

9樓:小t學姐

舉人相相當於縣級**。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舉人的地位更是崇高。明朝時期,每年錄取舉人約400人。舉人可以當官,地位等於縣級。

當時全國縣級**有1200多個,再加上府級、省級和****的官位,舉人要當上一個副縣級**是相當輕鬆的,最差也可以當一個教渝。有些舉人可以直接獲得正縣級官職,日後可以升到知府級別,甚至更高。

擴充套件資料: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

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俗稱舉子。

宋舉人被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後之鄉試。

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方可參加下科考試。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

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

清末又有法科舉人、理科舉人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試回國留學生,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並各加某學科字樣。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

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如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就被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

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

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的應考者稱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

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

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

可以因此進入仕途。

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瞧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10樓:努力努力再努力

回答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1、杭齊蘇,順治二年(2023年)舉人;

2、傅以漸,順治二年(2023年)舉人;

3、毋光啟,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4、劉世永,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5、龐如龍,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6、劉元運,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7、杭如蘇,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8、楊逢春,順治三年(2023年)舉人;

9、馬如錦,順治五年(2023年)舉人;

10、鄧秉恆,順治五年(2023年)舉人;

11、王臨元,順治五年(2023年)舉人;

12、周希聖,順治五年(2023年)舉人;

13、傅予潤,順治八年(2023年)舉人;

14、李景明,順治十一年(2023年)舉人;

15、朱訓誥,順治十四年(2023年)舉人。

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希望可以幫到您!謝謝!

提問我想問一下晚清寶坻的舉人有沒有記載

回答我幫您查一下

曹瑞、王乃餘、楊雍、劉芷、李應甲、張俊英、劉嵋、芮復傳、芮復俶、芮而育、皮明誠、王石柱、劉熙、王嘉賓、吳璉、劉蘄、陳鶴鳴、吳正、葉時汭、朱霖億、朱寅、單碩膚、劉毓道、芮永祺、劉翥、芮永成、郝作舟、馬式端、陳翰、單鑑、王永芳、單鐸、王璘、張仁

三、陳景新、芮振宗、劉同敬、芮復建、王超、芮其相、王煥章、馬思誠、侯執應、王嵩桂、趙增、王世勳、王旭普、董覲光、劉廷獻、馬思聖、王旭暢、陳光紹、劉善經、芮永堂、趙俊、楊國麟、王振榮、馬為國、王旭載、芮熊佔、王敏樹、王振緒、王旭朗、李光先、芮際隆、吳端明、劉茂勳、王琮、蔡文澄、陸習鋅、王鈴秀、劉建勳、張鬆伶、王墀、芮汝登、陳習鎔、芮其澳、杜衍濂、王繼成、王長伶、王殊涯、王殊澤、李光庭、齊廷芳、劉志惓、王家駿、劉耆德、芮汝翌、陳德秀、袁曾榘、吳曾孝、方振德、王榮、李珠、芮汝明、芮其哲、張湛、李光裡、王思義、齊廷瑜、王起、芮昌、吳達綱、李藩、蔣肇熙、方濤、**、李葆、李著、高睿璜、高繼珩、李菡、李蒓、吳憲獻、楊潔、單維模、劉廷秀、袁鳳鳴、陳蘭圃、王鐵壽、方琪、李莊、李藻、王璋、李萼、鄭鳳鳴、李蘇、馬大鈞、王大濟、蘇巖、方作霖、陳從孟、李光璧、王貢祥、王琅、王熾昌、王祖培、王慕、李芷、尹國俊、張慶元、單維楷、徐天祿、李薌、芮雲、嚴芬、陳德睿、李植、李如篪、徐衝、李德增、王泉、陳函、王金臺、楊景孟、王迎壽、蔡樹模、王峻、方學蘇、張丕烈、李德坊、方學伊、馬聯芳、芮斯振、王靜壽、邵承照、王濂、王其慎、王其恆、慶齡、肖敏文、陳景灝、孫棣、李文檀、周策、王慶琪、王際熙、王熙健、芮雲、徐衝、高明鼎、芮家純、王宗魁、吳恩源、傅墀、周壁、王度、李溱、李鳴珂、李璠、李逢源、王慶禔、鄭鳳浩、王鳴璋、吳恩熾、張翼清、張兆慶、鄭聚奎、方學周、付金鑅、、李桂聯、楊大章、王鍾林、王寶義、李德恆、李夢鬆、郝鈺、宗式坊、張丕弼、王廷元、吳恩沐、何浚泉、張至績、李家芳、馬存樸、李雲、胡勝、郝觀光、李惠和、徐浩、李璟、王壽山、何俊池、王鍾儁、王熙昌、李敬、何景崧、張祖甄、李浚、李慕、李育秀、孫棠、張瑞芳、陳源潾、李桂

一、馬延慶、李援、李允、王毓祥、周汝震、楊椿玲、張瑞芬、李重熙、王楫。

提問我的柤上是舉人

回答按照時間拍的,您看看有沒有您的祖先呢?

提問沒有

回答沒有嗎?。。那我再找找

提問是我爺爺的爺爺

回答會不會是明朝嘞?或者您的祖上換過地方嗎?

這個應該是有記錄的最全的了。

提問不是

應該是2023年後的舉人

應該是2023年後的舉人

回答我在給您看看,您稍等一下

咸豐五年(1855〉以後從叔祖就讀,學業大有長進。同治二年(1863)考入縣學,成為秀才,翌年應聘充當塾師,至光緒八年(1882)辭館回家,光緒十一年<1885)參加乙酉鄉試得中,成為舉人,乃在家鄉自設學館,一時遐邇聞名,前來就學者遠及數十里之外。

是這位嗎?親

更多32條

舉人是什麼官,舉人一般當什麼官

舉人一般當什麼官 舉人不是官職,相當於現在學士學位。舉人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初步具備入仕的資格。清代科舉考試,童生通過縣一級的考試,稱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的考試,通過後叫舉人,舉人就成為了國家在編 享受俸祿。一般舉人無法直接做官,因為 缺額沒那麼多。舉人一般都是做吏,參加會試的路費有朝廷擔負,家裡的...

舉人天字數猜個成語一個舉人一個天字數猜個成語

正確答案 天人合一 成語 天人合一 拼音 ti n r n h y 簡拼 trhy 解釋 中國 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與 天人之分 說相對立。認為 天 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 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戰國 時 子思 孟子 首先明確提出這種理論,漢 儒 董仲舒 繼承...

漢朝時候村莊除了村長還有什麼官,古代一個村裡面,有什麼職位。除了村長。

劉邦就是一個亭長啊,不過那時是秦朝的 那時有村長 屬民間 留正和亭長,百夫長 不叫村長 那時候是保甲制 里長 保甲 這樣 古代一個村裡面,有什麼職位。除了村長。古代的主要行政單位是州,沒有村的說法。州為中國先秦時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東漢以後開始作為行政區劃。三皇五帝時代 公元前2607 21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