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為利有情願成佛
福德就是福報 功德就是功能福德
——————————
搬點經書。
《壇經》上面六祖大師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功德是證悟自性,而不是求得世間洪福、人天福報。
所以說修行要訣在「無住相」,《金剛經》中佛陀開示雲「菩薩無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不可思量、無量無邊,豈是有所得心所能承載的?
任何相都不必執著,包括功德相。
2樓:匿名使用者
功德是智慧成就。
福德是福報成就。
3樓:德和了
關於功德,中國歷史上那麼多信佛的人都沒有弄清楚過,現在國家落實了宗教政策,開放了寺廟,到寺廟敬香拜佛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報。對什麼是功德,一般人心裡是糊塗的。這裡六祖大師對功德的內容說得極為明白,我們共同來學習,認真弄清楚佛教裡的功德是怎麼回事。
六祖明確指出:「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這裡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間劃開了一條線。
「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這與一般庸俗的理解有極大的不同。要知道,與成佛有關的才能稱為功德。
為什麼呢?功德是方便你成佛的,是方便你解脫生死的,決不能庸俗地理解為修福。
六祖有六祖的系統,這個系統不等於世間學說的系統,又不同於佛教內其它宗派所建立的系統。六祖,也就是禪宗的系統是:要在自己的本性、內心中見道,以道為綱並範圍萬法、創造萬法,這才是真正的系統。
你看六祖在這裡對功德的反覆說明,都是迴歸在自己的真實見地上,並且不離分毫,也不往別處說,這才是真正的大師。若要花言巧語、繞起彎子說,就不是菩薩心腸,也是沒有見道。
如果我們過濾了精神中種種不實在的東西,清純的自性就會現前。六祖對功德的解釋,是以自己內心之中發出來的,不是做學問做出來的,所以不論怎麼說,都滴滴歸源。所以你看怎樣才能成佛呢?
——見性。怎樣才能得到無上的佛法呢?——見性。
什麼是功德呢?——見性。一切一切,總不離明心見性, 一切一切,都要回歸這裡。
學佛的人不在這裡下功夫,不論求這學那,終歸是虛幻不實的,如同梁武帝一樣。若論修福,你這些老百姓,哪怕那些達官貴人,還能與梁武帝相比嗎?與人為善是好事,佛教強調佈施波羅蜜,佈施是求功德的,但千萬注意《金剛經》所說的:
「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做功德,千萬不要執著,做就行了,更不要企圖回報,這樣才與波羅蜜相應。若執著了,企圖回報,那麼你所得的福德也可憐得很,更與功德不相應。
所以,我們今天說一切功德,都應迴向法身,不要回向下一輩子如何如何。學佛的人,特別是學禪宗的人,千萬不要搞那類事情。志向一定要立得大,目標要緊緊盯著解脫和成佛才行。
若說下一輩子,怎麼了得盡呢?那是沒有個完的。只有求得當下解脫,才能一了百了,徹底脫手。
所以要認真體會六祖這一段中對功德所作的解釋。
舉例說說什麼是公德,什麼是私德,公德包括什麼?私德包括什麼
一 公德 有關社會公眾的安寧和幸福的行為,如不破壞公物。社會公德的內容是對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規範和要求。二 私德 私德與 社會公德 相對,是鄉規民約中國農村鄉間村民制定的行為規則。三 公德 私德舉例 1 公德 文明禮貌 社會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相處,舉止文明以禮相待。自覺杜絕說髒...
如何培養和樹立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
社會公德是千百年 來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約定俗成的一種共同的社會準則。它對於規範回人們的日常行為 答,促進一個社會和企業的良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同時社會的發展又與個人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范仲淹曾經在岳陽樓上把酒臨風留下一名流傳千古的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沒有公德心
看看公德心的遭遇,可能會有所理解吧。有一部分人總是缺少公德心的,但一定是個小數量。更多的是對具有公德心的畏懼。當行善會為自己招來禍殃時,舉步維艱 躊躇不前是可以預期的吧 價值觀改變了,人們在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都是向錢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大家都覺得只有錢才是萬能的,才是能確保個人幸福 安全 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