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上句在某種程度上講,和杞人憂天是一個意思,就是說很多事情是由於自己的痴迷與執著導致的。所謂世上本無事只是一種心態的形容,人活於世上怎麼可能沒事,只是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圍的事,遇事不可以急躁,人一旦急躁就會導致思慮不周,行為出錯。所謂庸人自擾之也不過是一種比喻,雖然庸人一詞含有貶義,但在整句話裡代表的是一種勸戒,用簡單的說法就是,在遇到事情還沒有結果之前不要去胡亂猜測,不要總是在大腦中有萬一出現如何如何的結果這種念想。
用儒家的幾個詞彙來說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下句是讓人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浮華和滄桑是對比性的形容,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事情有好有壞,有得有失。
到接近死亡的一刻回顧經歷,就像是做了一場很長的夢。無論這場夢裡是富貴、是貧窮、是聲名顯赫還是籍籍無名,是家財萬貫,權柄通天,又或是災難不斷、病痛連連。到離開人世的時候都會隨風而去,帶不走任何東西。
人要有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既不要有過於濃烈的功利心理,也不要有過多沒有必要的憂慮。
2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本無事,並不是說沒有事做,而是人生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無聊的事。
3樓:匿名使用者
庸人自擾之,所謂事,它的本質是人們自己造出來的。
「世上本無事」是什麼意思?
4樓:在天鵝洞鍛鍊身體的綠蘿
此句與慧能和尚的本來無一物, 何必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意,這是佛經裡的一句話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命由造己,物如心生。
5樓:匿名使用者
俗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多思者心必累,多想者心必苦。作家楊大俠楊科表達,把多想替代成多幹。
無事生有是什麼意思
6樓:生活拾光家
【解釋】: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製造麻煩。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八回:「有不安本分的強盜,有無事生非的強盜。」
語法】:複雜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什麼意思
釋義 bai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過不去du,遇事生非,疑神zhi疑鬼的自找麻dao煩。拼音 版sh sh ng b n w sh y ng r n z r 權o zh 出處 新唐書 中的 陸象先傳 庸人,指普通平凡的人 自擾,即自己煩擾自己,自作自受。陸象先 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劍南按察使,為政尚仁...
世上本無事只怕有心人什麼意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中的有心人是什麼意思?
有些事情只是怕有人故意而為之,有人成心要搞事情就比較棘手 但是經常說的是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意思是用心去做,再難的事情都會得到解決 了,要是男孩經常心煩就不好了,男孩經常心煩,說明心胸不夠寬闊,這個是男人很致命的弱點,所以要儘量放鬆,相信自己,樹立自信,心胸寬闊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本...
心本無聲音盡有的意思是什麼
心本無生音盡有,境本不關心,心不關境,凡夫妄有取捨,著境不能放,故隨境輪迴生滅,而心在輪迴中從未汙染丟失過,世人以境為心,既丟心又丟境,然而實未有所丟,妄本是妄,不曾有,不會滅,若欲了心,當觀外境無一是心,將自己心中汙染全部還給外境,自然最後剩下的就是自心,心不能見心,猶如刀不能自割,心本無相,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