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月亮霓裳
與西洋的提琴類樂器相比較,馬頭琴與二胡都有較為細長的琴桿(佔到琴全長的60%以上),二胡尤為細長。二者共鳴箱都較小。統馬頭琴的琴絃是由極多根散馬尾構成,它們被梳成一束,並不交叉,而是平行地拉緊在琴上。
因此,馬頭琴的琴絃準確地說,不是兩根弦,而是兩束。這之後,雖然馬尾弦絲被尼龍絲(φ= 或 mm)取代,然而其多弦絲組成一束弦的特徵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樣的多弦絲特徵幾乎成為了馬頭琴區別於世界其他任何樂器的乙個特徵,也成為了馬頭琴獨特音色的發聲基礎。
聽慣了現代馬頭琴深沉渾厚的音色,很少有人能夠想到傳統馬頭琴的音色其實並不十分理想。傳統的馬頭琴與二胡一樣,都是蒙皮面樂器。只不過二胡一般蒙蟒皮,京胡是青蛇皮,總之是蛇皮。
而馬頭琴有蟒皮面的,有牛皮面的,甚至有馬皮面的這從乙個方面說明了就在不遠的過去,馬頭琴的製造還很不規範,沒有統一的標準。另乙個方面,充分說明了馬頭琴的主人草原牧民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創造性。這兩個方面都是少數民族樂器的共同特徵。
2樓:oh娜娜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絃軸、琴馬、琴絃和琴弓構成。
馬頭談蔽純琴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潮爾」。琴身木製,長約一公尺,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
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乙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別名: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演奏方法:
坐姿:演奏馬頭琴時,通常採取坐姿,將並磨琴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
指法:左手虎口自然張開,拇指微扶琴桿,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根部頂弦,無名指、小指採用指尖頂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從外弦下面伸進去頂裡弦;在高把位上,由於音位距離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執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無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運弓:運弓中,弓毛和琴絃要保持直角狀態。馬頭琴的定弦有多種,因較細的琴絃張在裡弦,較粗的弦張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關係定弦為g、c1,有時也以正四度關係定弦為d1、a,正五度關係定弦為d1、g。
拉奏方法也與其它拉絃樂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夾在裡、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外面擦奏。
右手弓法有長弓、半弓、短弓、跳弓、連弓、連跳弓、頓弓、打弓、擊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彈音、挑音、顫音、打音、滑音、雙音、撥絃、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許多裝飾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馬頭琴的演奏特點是以指甲從弦側觸弦發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於奏出豐富的泛音,具含咐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馬頭琴是由誰做成的?
3樓:網友
馬頭琴是由察哈爾草原乙個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一天,蘇和抱養了匹剛出生的小馬駒。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長大了。一年伍桐春天,草原上傳來了訊息說,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
蘇和也聽到了這個訊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動他,讓衫彎他領著小白馬去參加比賽。蘇和的小白馬跑了第一名,王爺反而奪走了小白馬。
一天晚上,小白馬逃了回來但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蘇和用小白馬的骨頭、筋和尾做成了乙隻琴,紀念小白馬。
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起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
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
與此相關,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於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生了純器樂曲。
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或橘悶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4樓:辰林年
據說,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乙個名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馬頭琴最早是什麼做成的
5樓:懂視生活
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絃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遊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絃琴,可仿枯隱能是其前身。
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
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此早在《元史》卷71《禮樂志》有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為馬尾。
據巖備廳畫和有些歷史資料中顯示古代蒙古人開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後蒙上敗卜牛皮,拉上兩根馬尾弦,當樂器演奏,稱之為「勺形胡琴」。當前很多專家認為這就是馬頭琴的前身。勺形胡琴當時最長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鳴箱比較小,聲音也就小多了。
馬頭琴是怎樣的一種樂器?
6樓:陽春白雪
蒙古族的傳統樂器是什麼?
馬頭琴。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受神舉蒙古人推崇。馬頭琴是蒙古人獨有的傳統樂器,具有十分獨特的風格。
傳統馬頭琴是個長約四尺,以木為杆,頂端雕刻乙個馬頭,下端有一鏟形皮鼓,用馬尾系成兩條弦,再用馬尾做成乙個弓弦,演奏時它能發出悠揚深沉的聲調。馬頭琴的演奏與其它拉絃樂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鋒困夾在琴絃之間,而是琴絃外拉奏。[30]
蒙古族藝人的四胡演奏。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於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並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和好來寶伴奏。它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趕路》、《八音》、《阿斯爾》(以上為大四銀瞎念胡)、《莫德列馬》、《彎彎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積澱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一體,旋律悠揚、古樸,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傑出的**創造,在蒙古族歷史學、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元朝以後,四胡藝術廣泛流傳,曾一度風靡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漢族聚居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位於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市是目前四胡藝術最為繁盛的地區。
馬頭琴的由來是什麼?
7樓:一零啞劇
很久以前,蒙古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小白馬在蘇和的餵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
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一年春天,有個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得了第一名的騎手可以得到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並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蘇和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
我是來賽馬,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絃,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
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馬頭琴是什麼人最喜歡拉的樂器,為什麼說馬頭琴是「一種骨子裡哀傷的樂器」?
馬頭琴 蒙古族 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馬頭裝飾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中國 蒙古 族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 綽爾 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馬皮蒙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
讓馬頭琴燃燒是哪首歌的歌詞,「我怕來不及」是哪首歌的歌詞?
草原兄妹的 馬頭琴 不論我走到 總是聽見那馬頭琴在歌唱,是哪首歌裡的歌詞 我怕來不及 是哪首歌的歌詞?歌名 迷失 歌手 異元素樂隊 淮安異元素樂隊 愛了就別放手 錯了也別回頭 再痛也要忍住傷口 忘要忘的徹底 輸要輸的乾淨 再痛也別失去勇氣 若只剩下回憶 我會好好珍惜 別在夢裡哭泣 這樣你的淚 也會出...
什麼是軋箏琴?是怎麼拉的啊
軋琴,又名軋箏琴,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傳統拉絃樂器,大約在唐代出現,後流行於民間,近代少有應用。流行於河北省邯鄲市為中心,以冀南 豫北 晉東南等地區流行的武安平調劇種中,軋琴是武安平調的特色伴奏樂器,曾為該劇種發揮著獨具特色的韻律。軋筍琴中國的一種古老樂器,四大琴種的一種,彈曲,優雅高亢,是古代宮廷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