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蘇蘅
個人以為其建都平城是通過乙個漸進的過程所致,也如樓上的者所言:「抵禦別的民族入侵加強胡漢之間的聯絡和民族統一」。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立。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
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西元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代政權,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元376年,前秦王苻堅攻代,什翼犍戰死,代滅。
淝水之戰後前秦統治瓦解。西元386年,鮮卑拓跋珪恢復代政權,後改國號為魏,即為北魏。西元395年,後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東南)大敗後燕軍,並乘勝南下。
西元398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描述為:「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2樓:網友
抵禦別的民族入侵加強胡漢之間的聯絡和民族統一 希望對你有幫助。
北魏都城在哪個地方?
3樓:汽車之路
北魏都城在平城(大同市)。西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慘敗。386年,鮮卑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恢復了代國,改國號為「魏」。
到了393年七月,他宣佈遷都平城,並在該地建立起了宮殿,設立宗廟和社稷壇等禮儀機構。一直以來,北魏的都城都是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後,才改為了洛陽。
主要建築北魏在平城先後建天文、天華、中天軍殿24座;建西宮、北宮、南宮、東宮、寧宮等宮15處;建東苑、西苑、北苑、鹿苑四處;建華林、永林、永興等國3處;建鴻雁、天淵等池6處;建雲母、金華等堂6處;建蓬臺、白臺等臺7處。
建玄武、無武等樓3處;建涼風、臨望、東明等觀3處;還建有郊壇、方壇、五精帝壇三處;建太廟、太社、太稷帝社、孔子廟、虎圈、圓丘、方澤、明堂、靈臺、辟雍等。
以上內容參考 百科--平城。
北魏的都城在**?
4樓:曉說影視劇
北魏時期一共有三個都城,盛樂、平城、洛陽。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
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巨集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五胡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漢化改革
孝文帝即位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在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諸如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遷都、漢化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北魏的都城在**
5樓:漢匠文化
北拆襪魏時期的都城有三個,乙個是盛樂,其存在於我國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與林格爾縣之北,而第二個都城為平孫慶城,其存在於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最後乙個都城就是人盡皆知的洛陽了,現在已經成為了古城。
北魏時期一共有三個都城,分別是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洛陽。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則御握統一北方。
493年孝文帝拓跋巨集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最初都城建在**?
6樓:文化永生
北魏最初都城建在盛樂,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逐步滅掉後燕、夏、北燕、北涼,439年統一北方,與南朝對峙。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元。疆域西到新疆東部,北到蒙古高原、遼西,南線初以黃河為界,後漸擴至秦嶺,佔有淮南。
北魏的都城在**
7樓:葫蘆娃
本來在平陽,這是北魏開國皇帝定的;到了孝文帝時期,他遷都洛陽。
8樓:扶敏才
北魏洛陽城西距今洛陽市約15公里,北負邙山,南臨洛水,建築在魏晉洛都的故基上。
北魏為什麼要定都平城?
9樓:網友
北魏時期中國全圖(《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冊第17-18頁)
後燕滅掉西燕後,繼續西燕侵佔北魏的步伐,後燕君主慕容垂極大的震懾住了北魏君主拓跋珪。
登國十一年(396)三月,慕容垂率軍進犯桑乾川,在平城居住了10日,因病返回,到沮陽(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病死,後燕失去了一位有威略的君主,之後北魏大軍南下,攻取了晉陽、中山、鄴城,盡有今山西、河北兩省之地。
之後拓跋珪專門到了鄴城,巡遊宮殿,有定都之意。但幾天之後,他突然匆匆離開鄴城回到代北。幾個月後,確定平城為首都。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鄴城和平城當時的發展情況和地理位置。
鄴城所在的漳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而且擁有發達的灌溉系統,是當時著名的糧食產區。而且,鄴城在華北平原中部,是太行山東麓大路的樞紐,交通便利。這對長期以遊牧為生,經濟不穩定的北魏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而且鄴城城池和宮殿都非常完整豪華。
而平城所在的代北地區,氣候寒冷乾旱,降水稀少,土壤貧瘠。加上戰亂迫使當地漢人逃離家鄉,農耕傳統中斷,經濟基礎薄弱。而且平城地處山西高原北部,地勢崎嶇,而且交通也是很不便利。
那麼在這麼大差距下,為什麼拓跋珪卻把都城定在了平城。
首先,北魏是以拓跋部為首聯合諸多部族而形成的聯盟,他們雖然彪悍,但人數稀少,而中原地區人口眾多,如果定都於平城,會暴露自己人少的劣勢,中原地區的人勢必會不服統治,這不利於北魏的統一。而且多部落的聯合內部必有矛盾。
其次,作為牧民和獵手,他們不適應中原的氣候和環境,也不適應與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而平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交界之地,相比中原地區,它與拓跋人故鄉條件接近,能讓北魏人民適應新的生活。
所以北魏選擇平城,是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與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的確屬於最優選擇。
武漢南通北達,為什麼歷代王朝不建都武漢呢
據不完全統計,從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開始,到1912年清朝統治終結,我國歷史上共有大大小小的朝代83個,559位帝王,而做過一個朝代或割據政權都城的城市,數量多達217個,其中能夠明確找到對應的現代地理位置並且立都時間並不算太短的有65個。這其中就包括了有13朝古都之稱的西安 長安 六朝古都的南京以及...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為什麼會導致鮮卑族滅亡
加強國家集權,穩定統治,擺脫危機,但同時失去了民族特徵。不是滅亡,而是融入漢族了 先進的文明一定會融化落後的文明,不管落後的文明是否是統治者,這是不可改變的,比如滿人 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不能融合,那就是徹底衰落,比如蒙古,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程...
山東和福建都是沿海地區為什麼福建臺風更多
颱風有意志的。你們不懂的。因為浙江,福建一帶本身就臨海,而且地勢也不那麼高 因為那邊是靠海的嗎,所以就會有很大的風,因為風是的水波動大起來的 因為一般來說颱風都是從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的,所以說從浙江福建一帶是比較常見的。因為颱風屬於溫帶氣旋,也只有沿海才會有,所以會這樣。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福建和浙江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