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花生葉面補鈣,到底是該用一遍還是用三遍呢?

2025-02-07 12:50:09 字數 1738 閱讀 5111

1樓:麗麗娛樂走廊

大家都知道,一般農作物需要的三個主要元素是氮磷鉀,其餘是微量元素,花生和氮磷鉀一樣,需要大量元素超過磷的鈣。農戶肥料不合適,不注意補充鈣肥,很多地塊有缺鈣的表現,很多農戶在基礎上也很少使用鈣肥,因此花生的生長也有很多缺鈣的表現。例如,莢發育差異、功果多、鈣缺乏、鈣嚴重不足的地塊,在絕技上葉子失去綠色、莖葉分化等問題。

補充鈣的時候,最好同時使用底肥和葉面噴灑。

花生的整個生長期需要鈣肥,一般要噴三次鈣肥,常用葉面噴的鈣肥有螯合狀態的鈣肥、過磷酸鈣和氯化鈣。螯合狀態的鈣肥可以直接加水噴灑。過磷酸鈣或氯化鈣的情況下,要用浸出液稀釋水,進行葉面噴灑。

氯化鈣中鈣含量高,過磷酸鈣中有鈣和磷。在花生育苗階段等苗子出來後,噴一次鈣肥,可以提高莖的柔韌性,促進幼苗生長,花生的高產要有壯苗。花生聖火後期撒了一次鈣肥,這次可以和控制王權一起使用。

因為鈣肥可以促進控制王劑的使用效果,防止植物生長。鈣肥用於聖火後期,可促進花針往下走,使入土速度更快,花生需要多扎針才能取得更多結果。

花生是鈣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除了更多的氮、磷、鉀外,對鈣、鎂、硫、鐵、硼等微量元素的需求也高於其他作物。實驗研究表明,每生產100公斤花生莢,需要純氮(n) ~公斤,磷(p2o 5) ~公斤,鉀(k2o) ~公斤,鈣 ~ 3氮是花生具有固定能力,一般不需要補充氮。花生對鈣敏感的時間是被過度浸泡10 ~ 30天,豆莢膨脹期需要的鈣最多。

花生是稀鈣作物,一旦供不應求,就會缺鈣。首先花生葉或邊緣有白點或小黃斑,幾天後邊緣呈棕色,新葉和幼葉呈黃色,植物生長緩慢。地下部分根細,根瘤不多,乳果發育不正常,形成空殼,大眾稱之為「水泡先生」。

嚴重的缺鈣是無過失的。花生越多,籽粒生理病——胚胎就會變黑。這種缺鈣「黑胚」花生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率均明顯降低。

影響出苗率。因此,發現和鑑定「黑胚胎」種子是診斷缺鈣花生的可靠方法。花生中缺鈣會引起真菌性病害,在惡劣的氣候下甚至會引起腐爛的果實。

2樓:教育知識之家

三次,第一次,在花生苗期,等到出齊苗之後,噴灑一次鈣肥,可以增加莖稈的柔韌度,促進幼苗生長,花生高產要有乙個壯苗。

第二次,在花生盛花後期,噴灑一次鈣肥,這次可以和控旺劑一起使用,因為鈣肥可以促進控旺劑的使用效果,避免植株旺長。鈣肥在盛花後期用,還能促進花針向下扎,這樣入土速度會更快,花生下針多,才能多結果。

第三次,在花生膨果期,鈣元素參與了碳水化合物的形成,還能夠促進花生莢果飽滿,減少空果,空殼的問題。

3樓:不著急上課

我覺得應該要用三遍的,但是具體的情況還是要根據花生葉面的情況來看的。

4樓:a7的文庫

花生的整個生長期都需要鈣肥,一般需要噴施3次鈣肥,分別在苗期、盛花後期和膨果期。常用的葉面噴施的鈣肥有螯合態的鈣肥,過磷酸鈣以及氯化鈣。

鈣肥應該怎麼用?在花生上什麼時候用最好?在花生上用液體鈣肥噴施好?還是在底肥(基肥)使用顆粒鈣好?

5樓:農醫生

花生缺鈣會出現空殼現象。只要科學使用鈣肥,便可有效解決花生空殼問題。

在缺鈣的石灰性土壤中使用石膏,能有效解決花生空殼問題,對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的效果十分明顯,每公斤石膏可增產莢果公斤。

每畝使用水溶性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5~10公斤作種肥,莢果增產,出仁率提高1%~2%。

石膏是一種生理酸性肥料,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鈣,除補充花生需要鈣、硫等營養成分外,還有改良鹽鹼土壤的作用。所以,石膏宜在缺鈣的鹽鹼性土壤上使用,一般每畝使用50~60公斤作基肥,也可在花生開花期,每畝用25公斤作追肥使用。

吃生花生到底是帶皮吃好還是不帶皮好

降脂要去皮吃 補血要帶皮吃 北京大學第九臨床醫學院 北京世紀壇醫院血管外科張福先教授 對於民間流傳的 吃生花生養胃 一說,似乎缺乏足夠的依據。花生本身作為一種堅果類食品,不易消化,而且花生含脂肪較多,脂肪的消化吸收需要膽汁乳化,而過多的膽汁分泌可能導致膽汁反流性的胃炎,不利於健康。花生中不飽和脂肪酸...

孩子到底是給自己生的還是給婆婆生的?老婆總是覺得是給別人生得?

當然是為自己生的!其實現在開明的婆婆根本就不在乎媳婦是否願意生孩子,因為生與不生與她沒有多大關係。父母也是不容易的,生孩子是給自己生的不是給別人生的,人就得靠自己,靠誰都靠不住的,自己的事情不要總是去推卸給別人責任,肯定給自己生的了,但是老人家喜歡孩子總是代替你們照顧他,所以你老婆才這樣覺得吧!孩子...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到底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是精神上的陪伴?

精神上的陪伴。小孩子對物質並沒有什麼追求,只要有吃有穿即可,但是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思想引導。當然是精神上的陪伴。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太多的物質,他們要的只是父母的關懷,老師的喜愛。我認為這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最好的精神陪伴,還是與自己的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多一時間時間陪他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能送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