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成功後,天下就能一統嗎?

2025-02-12 01:20:12 字數 4057 閱讀 8911

1樓:黃銀噬劍

不能。老話說的好人算不如天算,就是智謀再高的人也不可能萬無一失。隆中對就算全部實現了,也不一定能夠實現統一。

2樓:渣掉渣掉

是的,天下統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看人。

3樓:不著急上課

不能統一的。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指是理論上的知識。實際操作起來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天下無法達到統一。

隆中對時所提到的天下有變,說的是什麼時候?

4樓:無能為力大蒜

其實說的就是劉禪被逼退位的時候,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不再世了,可以說是非常可惜的。

5樓:花花就是我

說的就是失去荊州的時候,因為這是乙個關鍵階段,意味著這個國家以後的命運。

《隆中對》不是三分天下計,而是一統江山謀,為啥沒實現呢?

6樓:炸胡的小仙女

1.諸葛亮提出的兩個戰略目標。

近期目標:三分天下。

遠期目標:待天下有變,一統天下。

2.為實現這兩個目標,諸葛亮提出的六個措施:

1.要求賢若渴。

2.要確保擁有荊州和益州,3.對西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要安撫結交。

4.要結交好孫權。

5.對內要政治清明。

6.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一路由荊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東出。

這6種措施要同時進行齊頭並進,最後才能夠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3.劉備在前期的確是按照諸葛亮的要求辦的。

劉備在前期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

比如說: 收復了馬超,龐統,劉巴,黃忠,魏延等人。 同時還借來了荊州和佔據了益州。

與孫權也通過聯姻的方式,建立起了軍事政治聯盟。 對益州也通過法治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所以他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實現了隆中對視的第1個戰略目標。 三分天下。

4.劉備集團(含劉備)在後期,卻沒有這麼做。

不能說,劉備本人自大了。但絕對可以說劉備集團的人的膨脹了。

1.先是乙個關羽失荊州,不但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同時還讓孫劉聯合成為泡影。在諸葛亮提出的6點要求中,關羽的乙個大意失荊州便觸犯了兩條。

2.湊軍費發行大錢,掠奪人民百姓財富。這是劉備集團喪失民心的乙個重要舉措。

漢代的五銖錢,因其重量成色的統一性,一直是硬通貨。劉備通過發行面額較大的值百五銖錢,將百姓手中的銅都掠奪到了自己手中,有了軍費,但喪失了民心。 所以劉備死後三年之內,蜀國發生了4次大的叛亂。

3.在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政策上,諸葛亮做了本應該是劉備做的事。 七擒孟獲的故事,主角是諸葛亮。

從側面反映出了:劉備在世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並不是隆中對時所要求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4.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顧眾人阻攔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舉措不但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還將蜀國數10年積攢的國力,全部耗盡。

5.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得不通過以攻代守的形式,屢次出兵祁山,主動進攻魏國,而且他只能從祁山出兵。基本上每次都因糧草不足,被迫撤兵。

7樓:三棵樹

《隆中對》不是三分天下計,而是一統江山謀,沒有實現的原因,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人才濟濟,各有千秋,互相牽制,誰也很難統治誰。

8樓:陽光的

因為蜀國的整體實力在整個三國裡面是最弱的,而且魏國和吳國也有非常厲害的謀士和將軍,所以沒實現。

9樓:瀟柏晗

因為理想很飽滿,現實很殘酷,想象的事都很完美,可是真正要實施起來卻是非常的難;一方面會受到蜀軍實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和君主能力有關,最後還和戰略決策等其他因素有關。

《隆中對》中對天下的規劃究竟是一統還是三足鼎立?

10樓:網友

應該是三足鼎立,因為當時蜀漢的實力並沒有東吳強,一旦蜀漢和東吳把曹魏滅了後,並將引來兩虎相爭,蜀漢未必能打過東吳。

11樓:惠華小知識

隆中對》是乙個統一的規劃。因為諸葛亮的願望是幫助劉備實現徹底統一,所以《隆中對》是完成對中原統一的乙個決策。

12樓:社會生活家

這個規劃是一統天下,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就講到了,從漢中進入關中再攻打長安,這樣就可以統一天下了,東吳根本就不在諸葛亮的眼裡。

13樓:小九七

隆中對對天下的規劃是一統天下,三足鼎立只是其中的乙個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統一天下。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到底是對是錯呢?

14樓:莊球

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在劉備身上,當時諸葛亮的做法是,先取荊州,再謀川蜀,而荊州是當時天下中心,劉備在取得荊州後,派了關羽守荊州,奈何關羽一身傲氣,居然主動挑起蜀魏的戰爭,又因為傲氣瞧不起吳國,而最後敗走麥城,同時也失去了荊州,導致後期蜀國伐魏的時候,糧餉更應困難,每一次都需要出祁山。糧餉拖至千里。耽誤了戰事。

最終也只能飲恨收場。所以最大的問題,還是要數劉備用錯了關羽,如果派遣另外一位比如黃忠,或者趙雲守荊州,可能就能實現諸葛亮的隆中對。

15樓:職場導師夏清

隆中對當然是對的,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也不是神仙,所以最終失敗了也是正常的。

16樓:你到底敢不敢

我覺得諸葛亮是對的,因為他的智謀非常的過人,而且特別的有先見之明,他早已預料到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17樓:辣辣不辣啦啦啦

我認為還是對的。因為這篇文章讓我們可以看到乙個人遠大的抱負和他的才智。對於我們來說是有益的。

為什麼說《隆中對》是錯誤戰略?

18樓:康熙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這個戰略並不適用,甚至會帶來很多糟糕的結果。

19樓:小丑哈哈

隆中對是基於「爭霸可得,漢室興盛」的大勢判斷。如果說這個判決只是作為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幟,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很可惜,復辟漢朝,重建統一王朝,成為再造漢朝的天下之主,最終收歸中原的使命。

20樓:宇哥的觀影報告

在戰略分析中,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十分重要,是戰略設計的基石,而《隆中對》是建立在「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大勢判斷之上的,如果這種判斷僅僅是用來做一面大旗,用來凝聚人心,也未嘗不可,但不幸的是,匡扶漢室,重建統一王朝的使命,成為再造漢室的天下之主的願景,以及最終收取中原的目標,蜀漢上上下下長期將一切行動都是建立在漢室可興這一併不堅實而且違背歷史規律的基礎之上,這成為後來一切錯誤的開端。

隆中對如何具體分析天下大事?

21樓:網友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些話說簡單點就是曹操佔據中原 滅了那麼多人 不能和他硬碰硬 孫權這疙瘩有長江天險 不好對付 只能和他搞好關係 一塊打曹操 等曹操滅了 咱再把孫權咔嚓了 益州這地挺好 地勢險要 土地肥沃 而且劉璋張魯都不是能成大事的人 你就把這佔了 以成三分鼎足之勢 荊州是個戰略要地 咱把它佔了 曹操和孫權都是老手了 後臺太硬 你得佈施仁政 才能收攬英雄將領 對外結交孫權 不能隨便惹什麼羌族蠻族 對內好好修理內政 只要天下的形勢時機一到 你派乙個上將將荊州之軍直指中原一帶 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到秦川 你如果真的布行仁政 百姓誰能不用簞盛飯 用壺盛漿來歡迎將軍您呢 如果真能這樣做 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 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 你也能再見著那皇帝侄子了。

隆中對的中心是什麼 隆中對是什麼意思

1 當時的形勢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 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若跨有荊 益,取代割據荊 益的劉表 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 孫權三分天下。2 在奪取荊州...

隆中對主要內容左右,隆中對主要內容200字左右

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 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沒有辦法,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告訴我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化州為郡,稱霸...

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隆中對呢?《隆中對》 諸葛亮

首先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屬於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他的籠中對呢,是非常值得大家借鑑的,畢竟他經歷的事也比較多,讀過的書也比較多,所以知識非常的淵博。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對阿斗的多種不放心,給他出謀劃策,還幫他分析了當時的環境。隆中對 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 制定了蜀漢陣營的大致攻略,之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