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定要在「靖難之役」後五次親征蒙古嗎?

2025-02-12 09:20:23 字數 2780 閱讀 7201

1樓:啦啦隊地方

對,因為朱棣也知道只有不斷的進攻才可以使蒙古害怕自己。所以說他一定要五次親征。

2樓:感情顧問小鄧

不一定,朱棣已經是皇帝了,雖然北方蒙古部落的威脅很大,但是也不需要皇帝御駕親征,只是因為朱棣本身就是乙個愛打仗的皇帝,才會前後五次親征蒙古。

3樓:社會生活家

的確是的,蒙古的瓦剌一直襲擾明朝北方,為了消除禍患才要親自征戰。

明成祖朱棣親征過幾次蒙古?

4樓:山上有隻小老虎哦

明成祖朱棣一生共五次征討蒙古。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皇位本來是和他無緣的,但是他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侄子手中奪得皇位。雖然朱棣皇位**不正,但其一生的功績還是很大的,例如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等等。

為了能保護這個剛出生不久的明朝,朱棣更是五徵漠北,第五次卻死在了途中。

第一次征討蒙古,無功而返。朱棣第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是在永樂八年的時候,朱棣率領五十萬大軍準備一舉消滅蒙古。但這次戰鬥的結果卻顯得有點尷尬,朱棣的五十萬大軍並沒有碰見蒙古的主力,只是在途中斬殺了少數蒙古士兵,這次征討蒙古歷時五個月無功而返。

第二次征討,斬敵數百。相比於第一次御駕親征,第二次略有收穫。在《太宗實錄》中記在,這次明軍是以「五十萬」對戰蒙古「三萬」,雖然斬敵數百,但其巨大的人數優勢卻只能打到這種地步,不能說是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吧。

第三次征戰蒙古,敵酋遠遁。這次朱棣親率三十萬大軍直撲蒙古韃靼部,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韃靼部首領阿魯臺得到了訊息,阿魯臺直接率部逃掉了,朱棣撲了個空。這是乙個非常巨大的戰略失誤,要知道古代打仗是要消耗巨大的糧食和人力的,這次不但沒取得任何戰果,反倒是消耗了一波國力。

第四次征討,再次撲空。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戰鬥過程與第三次如出一轍,等朱棣大軍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魯臺早就避之遠去,明朝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所以更談不上什麼戰果了。

第五次征討,朱棣去世。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連續三年出征蒙古,而這也是他第五次、最後一次出征蒙古,而這一次出征依然還是空手而回。無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師回朝,然而朱棣卻沒能等到回朝的這一天,當明軍行進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終在此駕崩。

5樓:墨綠夜晚

明成祖朱棣一共親征過5次蒙古,真的是非常的優秀,是當之無愧的好皇帝。

6樓:內有乾坤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親率大軍50萬人出征。五月,在成吉思汗興起的斡難河與本雅失裡部遭遇,雙方大戰,最終本雅失裡敗逃。回師途中又遭遇阿魯臺部,激戰數日,阿魯臺戰敗逃遁。

朱棣第一次親征大獲全勝,韃靼部的勢力被削弱了許多。隨著韃靼部的衰敗,瓦剌部強盛起來,時常騷擾邊境。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決定第二次親征,並讓皇太孫隨行。

六月七日,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明成祖像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隊。這場戰鬥十分慘烈,雙方損失相當,直到傍晚敵人才敗走。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親征蒙古。

7樓:大超說教育

明成祖朱棣親征過五次蒙古,而且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

8樓:撒的謊

一共有五次征戰,其實朱棣本身還是挺喜歡征戰的,而且一直也想要將蒙古收復回來。

誰能簡要介紹一下朱棣五徵蒙古的過程

9樓:剛陽文化

分類: 文化/藝術 >>歷史話題。

解析: 長城之外的蒙古人雖然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奪回曾經屬於他們的王朝,但是對明朝的邊疆還是構成了很大的壓力。在永樂九年蒙古人處決了朱棣派去的乙個使節,被認為是對明朝最大的羞辱,而隨後將軍丘福和幾位高階將領在征討蒙古的戰鬥中不敵而被殺。

這讓朱棣非常憤怒,在永樂十年(1412),朱棣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征伐漠北,從此揭開了永樂年間五徵漠北的序幕。第一次遠征雖然沒有取得徹底的勝利,但是把蒙古人驅趕到很遠的地方,五個月後朱棣班師回南京。永樂十二年朱棣再次親征,歷時四個月的戰鬥重創了蒙古軍隊,但是明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本來蒙古人的另一支領袖阿魯亮碧臺一直和明朝保持進貢**關係,但是隨著明軍對瓦剌蒙古人的征伐,阿魯臺獲得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也就逐漸對明王朝表示不滿。朱棣於是準備在1421年進行第三次親征,結果遭到了夏原吉等人的異常強烈的反對,理由是軍費已經使得國庫不堪重負。沉浸在前兩次征伐成功中的朱棣並不願意因為經費問題停止遠征,而他的那些武官們也支援遠征,因為他們需要軍功以獲得公升遷。

朱棣本身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優秀的將領,在永樂年間對武官進行評價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軍功如何,在那些能夠在戰場上獲勝的軍人,他一貫給予優厚的待遇。在他封侯的**中,武將佔據了大半,還包括很多蒙古歸順的武將,而在戰場上這些將領也驍勇善戰勇往直前,戰死者甚至包括朱棣的駙馬。在皇帝和他的文官系統的博弈之中,勝利的天平無敬液舉疑屬於前者。

夏原吉被免除官職進了牢獄,而夏的副手方賓甚至被迫自殺。1422年四月的第三次征伐獲得了勝利,朱棣使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將阿魯臺趕到了外蒙古。次年的第四次征伐無功而返,因為阿魯臺在和瓦剌人的戰鬥中失埋野利逃到了大漠深處。

在1424年四月,朱棣領兵進行他的第五次親征,這次征伐沒有能夠攻打到阿魯臺的大帳,有些將領請求給予乙個月的糧草以讓他們能夠深入敵境,但是被朱棣拒絕了。在回京的途中,八月十二日,征戰了大半輩子的朱棣賓天。據說在死前朱棣想起了關在牢中的夏原吉,說:

還是夏原吉對我最好啊。」或許這只是後人謠傳,而新皇帝一登基立刻放出了夏原吉,官復原職。

朵顏三衛幫朱棣打贏靖難之役,為何朱棣北伐時,恩將仇報朵顏三衛

朱棣在奪取皇位的時候,需要朵顏三衛的軍事力量,但是在朱棣登基稱帝之後,朵顏三衛幫助韃靼和瓦剌對付明朝,朱棣不得不對付他們。朵顏三衛的戰鬥力非常的強大,都是能征善戰的騎兵,騎兵在古代就相當於現代的坦克兵,有了朵顏三衛的加入,朱棣的力量立刻就強大起來,最後也是戰勝了朱允炆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在朱棣稱帝...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是怎樣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不管是我們在看戰爭片還是美國的大片,都有這樣一句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命運可謂是兩極分化。失敗的一方親人也會跟著悲傷而難過。而成功的一方親人會跟著成功者快樂而快樂。在古代,一個名為燕王朱棣奪取了皇位。那麼他在登上皇帝這個位置之後,他是怎樣對待他的親人的呢?在朱允炆登基繼承皇后之後,...

朱棣「靖難之役」後,執政二十二年,為何一直沒再生個一男半女

關於這個問題有三個說法,一是因為對自己的愛妻徐皇后情深意重,一是因為做了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導致遭到了上天的報應,一是因為自己個人身體的原因不方便說出來。具體是怎麼樣的下面讓我們來詳細介紹。首先,先來分析第一個原因,我們應該是很熟悉徐達了,是一位名將,而朱棣的徐皇后就是徐達的長女,徐皇后自小就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