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創造出來的?你知道嗎?

2025-02-12 22:55:12 字數 3532 閱讀 3490

1樓:逸世侃文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那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呢?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用菰葉包黍公尺。

成牛角狀的做法了。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而這時的粽子除了包糯公尺以外,還會新增中藥。

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雜粽,會新增肉、紅棗、赤豆、板栗等,粽子還會作為走親訪友的禮品。到了唐代以後,粽子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而宋朝時,品種再次增多,出現了蜜餞。

粽子,就是在粽子中新增水果類,也說明了粽子越來越具有時尚元素。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從菰葉變成了箬葉。

後來還有用蘆葦葉的,而餡料又增加了豆沙、豬肉、松子仁、胡桃。

等。<>

一直到今天,每年的端午前,家家都會泡糯公尺、洗粽子葉,然後包粽子,樣式品種也更加多樣。從口味來看,北方多是甜粽,南方多是鹹粽。而吃粽子的習俗,盛行在中國千百年,經久不衰,且流傳之遠,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

等國。<>

世代相傳的不光是粽子,還有乙個婦孺皆知的關於粽子的故事。相傳屈原。

投江之後,附近的漁民知道了這個訊息,便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劃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漁民們便將公尺飯撒在江裡,算是獻給屈原的了,可後來屈原託夢給鄉親們,告訴他們自己沒有吃到公尺飯,鄉親們便換成了將公尺飯包在箬葉中,做成牛角狀再撒進江裡。後來每到五月初五,人民便包粽子去撒到江裡祭祀他,到後來人門將劃小船改為賽龍舟。

把五月初五定成了端午節。自此,端午節就有了划龍舟,包粽子的習慣,也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2樓:家博寶貝啊

粽子是發明在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人們有吃粽子的習慣,而且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粽子才流傳出來。

3樓:撒的謊

西晉時期1600年前創造出來的,當時也是在一些書籍裡面記載出來的,也是比較早的乙個記載。

4樓:愛上我企鵝9啊

是在1600年前的西晉創造出來的,而且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就是這個時候。

5樓:浩海永寧

我知道,這種食物是在晉代開始被創造出來的,被人們廣為流傳。

粽子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6樓:拘一格

最早的粽子出現在春秋時期,用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為「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則稱為「筒粽」;在戰國時期粽子被賦予道德含義,到了晉代時正式被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端午節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人們通過祭龍,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佈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放紙鳶。

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

5、洗草藥水。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病、去邪氣。

6、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係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7、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古人把端午當天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

8、浸龍舟水。

端午前後的強降水,人們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9、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10、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等字樣,然後掛在門上塗上硃砂用來避邪。

粽子是怎麼來的 粽子的由來

7樓:戴蒙崗居

端午節的時候,必吃的就是粽子。那麼你知道粽子是怎麼來的嗎?

粽子由來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鬥肆純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公尺部》謂「粽,蘆葉裹公尺也。從公尺,葼聲。

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

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公尺,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

裹黏公尺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公尺,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公尺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的歷史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空咐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公尺,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雹羨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像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粽子起源於什麼時候

8樓:惠企百科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食品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吃粽子的風俗。據史書記載,粽子最早起源於中國的楚國。

在那個時候,楚國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舉國上下到處都在為楚國的安危祈禱。而乙個名叫屈原的詩人,則為這場風波感到悲壯和感慨,他甚至在同年的五月初五,選擇投江自盡,以此來告慰自己的百姓。

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都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包制一些菜餚、祭品和糯公尺粽子,放到江邊或磨雀者湖邊投入水中,來表達對這位詩人忠誠和欣賞的敬意。這個習俗就是後來的「端午節」。

粽子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食品,以糯公尺和配料為主要材料。經過蒸、煮、烤等加工製成,味道香甜美味。在端午節和瞎棗早其他傳統節日,人們總會互相贈送或者分送一些粽子,以此來表達祝福和感謝的心情。

至今,粽子依然是中國傳統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從製作到品嚐,都充滿了樂趣和感慨。它承載著中國人的歷史和文化,也讓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感受到了中巖局國的獨特魅力。

是的,美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是什麼意思

是 只要你愛勞動,樂於助人,你就是最美的。希望能幫助你。謝謝 只要你愛勞動,樂於助人,你就是最美的。你在勞動中是怎樣創造美的?舉例說明.首先說創造性概念,在繼承前人的技法或是手法風格的基礎上,又有別於前人的自我表達。不過藝術美的根本目的並非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正如康德所說無目的的目的性,...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漢字是怎樣產生的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 結繩 八卦 圖畫 書契 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

太空步是誰創作的,太空舞步是誰創造出來的?

所謂太空步 也譯 月球漫步 moonwalk 其實是一種視覺幻象效果,即先用一隻腳的腳尖支地,腿弓起,腳跟要儘可能抬高 另一隻腳全腳掌著地向後滑,約兩腳之間有1釐米左右,滑行的腳跟抬起,支地,先前支地的腳向後滑行,就這樣反覆做。這種舞步的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其因邁克爾 傑克遜在表演中的運用而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