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嗣廉,季老的資料,季羨林的資料

2025-03-29 03:05:24 字數 3662 閱讀 7992

1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1]。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

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

18歲,轉入陵和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辯散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攜汪氏。"

2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生於1911年,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

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

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並襪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猛悔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枝蔽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委員會主任等等。

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瞭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

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溼》(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季羨林的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

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

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4樓:吸血鬼日記

季羨林的資料簡介:季老為人處世很有章法,一定要做到真誠容忍。

誰有季羨林老爺爺的簡介?

5樓:網友

季羨林先生簡介。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

在德期間,他發表**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自己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開拓我國東方學學術園地。1956年他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78年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

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係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整合》、《東方文化整合》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關於季羨林的資料

6樓:網友

季羨林,1911年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曾在濟南三合街小學、濟南一中、山東大學就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建立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 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1984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 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建立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著這一思想。

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

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巨集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的資料,急!就說哪裡人,字什麼就行!好的加懸賞分 5

季羨林的資料,急!就說 人,字什麼就行!好的加懸賞分 季羨林先生生於年月,山東省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 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 巴利文 佛教混合梵文 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他發表...

關於高度概括季羨林的段落關於高度概括季羨林的段落300字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 季羨林 清塘荷韻 賞讀 清塘荷韻 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嚐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歎服。一 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

讀季羨林《我的幾位老師》讀後感,我的幾位老師季羨林寫的,讀後感400字

通過bai閱讀季羨林先du生的文章,我有zhi以下啟示 1,對於季先 dao生那個年代的生活版,物質權上 吃的是紅高粱麵餅 鹽都無錢可買 半個白麵饅頭 就 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東西。它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美好的生法,要明白 生在福中要知福 2,作者身邊這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邊瑣事,使我終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