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三國裡士兵稱呼孫權:主公。
2樓:小草情感說
主公,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是這樣稱呼的,孫權也算是一方諸侯。
3樓:清垌學苑
吳國還沒建立,三國裡士兵稱呼孫權是叫主公,後來孫權稱帝后就叫陛下。
4樓:網友
三國裡的士兵應該稱呼孫權為主公或者他稱帝以後稱為陛下。
5樓:美麗的足跡
自己的士兵稱呼主公,對方的士兵稱呼碧眼小兒。
6樓:姑蘇夜鍾
士兵看過水滸,叫他孫二孃。他是孫策二弟。
孫權被稱呼為什麼
7樓:水至清清
孫權被稱為「孫十萬」是得自於孫權數次帶領著約十萬大軍,欺騙稱是十萬進鏈大鋒攻曹操的魏國,最終每次都得個慘敗的下場。於是孫權被網友們戲稱為「孫十萬」。
第一次,孫策讓孫權帶領十萬大軍向只有萬餘人進行防守的廣陵發起進攻,當時的廣陵太守是陳登,這個人頗具謀略,善於用兵之道。孫權帶領的十萬人沒有把廣陵城攻打下來,反而孫權自己損兵折將,於是便下令灰頭土臉的撤軍了。<>
第二次,孫權詐稱是十萬大軍,向合肥發起進攻,當時合肥是屬於揚州的,擔任揚州刺史的劉馥在久前因病去世了,揚州此時群龍無首,而曹操因為赤壁之戰的失利,也沒有多出的兵力支援合肥。合肥抱有希望的只有汝南的三千援軍,十棚晌萬打三千,就算是加上合肥的守軍,攻打下來是勢在必得的。但是結果是出人意料的。
劉馥在任時,城內軍民一條心,仿告城防設施和物資也很齊全,抗下了孫權的首輪的猛烈進攻。此時揚州城內的蔣濟寫了封假信送往城外,稱汝南的將領張喜已經帶領數萬援軍抵達,來個裡應外合,夾擊孫權,故意讓吳軍繳獲這封信,孫權信以為真,丟下嘴邊上的肥肉,愣是撤了。<>
第三次,孫權接著曹操西征漢中張魯的契機,再次帶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鎮守合肥的是張遼,10萬大軍被張遼的7000人打敗,孫權本人也差點被俘。第四次,孫權又出兵十萬,圍攻合肥,因為新城遠水,大軍二十餘天不敢登陸,等到準備就緒,先頭部隊被六千人打個伏擊,孫權乾脆撤退。
這次雖然沒打下合肥,其他戰線有所收穫,也不算虧。<>
第五次,孫權率十萬大軍打江夏,結果文聘使了空城計,孫權都沒打,直接就撤兵。
孫權在軍事上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孫權的綽號是什麼?
8樓:文學小百靈
在《三國演義》之中,孫權有乙個眾所周知的綽號,那就是「孫十萬」了。
孫十萬是指孫權。歷史上逍遙津一戰,孫權帶領十萬兵力想進攻合肥,在合肥主將張遼。
只有七八千兵力的情況下,多日未能攻下。
大戰初期,張遼選了八百兵士,攻進孫權大軍,氣勢勇猛,使孫權不敢應戰。後孫權撤退時又差點命喪在此地。因此此戰之後孫權就被稱為「孫十萬」,相對應,張遼也被稱為「張八百」。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
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
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
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
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合肥之戰」一共打了五次,我們主要講孫權戰敗這次!214年曹操被孫權勸退,留下樂進、張遼、李典三人守合肥,守軍為七千人。
215年孫權就來而不往非禮也,響應漢中劉備的號召率軍十萬攻打合肥。曹操臨走的時候留下密函一封,意思讓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張遼認為兵力如此懸殊等到曹操(當時曹操在漢中)救援,黃花菜都被孫權吃好幾碟了。
想要趁著孫權大軍還沒穩定,不如先發制人搓搓敵人的銳氣,然後再堅守不出。李典是同意張遼的意見,於是倆人準備弄個敢死隊,殺雞宰牛犒勞招募的八百士兵,打算明天衝擊敵營。
三國中孫權的人物性格
9樓:到永久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機智深藏不漏、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略有自負。
1、禮賢下士:剛剛接手江東的時候,聽從大哥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開了招賢館,廣納天下名士。
2、深藏不露:關於赤壁之戰,孫權其實是主戰的,因為以他的性格剛毅,他是不可能投降的,父親大哥用性命換回的城池他是不會想讓的,但是在開會的時候,文官主降,武官主戰,他一直都沒表態,不露聲色,知道周瑜回來解了他的疑惑,這才宣佈開戰。
3、審時度勢:孫權在劉備佔了荊州之後,完全可以趁他腳跟未穩用得勝之師大舉進攻,但是考慮到曹操的因素,還是顧全大局和劉備聯盟(其實都快氣死了),後來關羽打曹操的時候是偷襲的好時機,孫權也是先想到的是接親求和,然後被關於拒絕,所以才偷襲的荊州。
4、略有自負(年輕人的通病):赤壁之後,孫權兵分兩路,一是周瑜取荊州,二是自己帶領取合肥一代,自己就久攻不下,調周瑜兵馬來幫忙,結果程普帶兵到了,孫權確說:不用新兵,看我帶自己的士兵先打一仗,現實實力,結果小命差點丟了。
10樓:網友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戰的整個決策和戰鬥過程中,體現了孫權怎樣的性格特點?
孫權是拒操的決策人物。周瑜稱他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但為什麼當曹操「旌麾南指」時,是「迎」是「拒」,孫權卻「猶豫」而「不斷」呢?
這是因為:曹操帶兵幾十萬,破荊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這一嚴重形勢,作為東吳首領孫權,是必須慎重思慮,不能掉以輕心的。
每遇大事,先慎重考慮,再作出決策,這才是主帥的嚴謹風度。孫權正是這樣。張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慮」,孫權不能不深思熟慮,仔細掂量。
孫權察覺到張昭等人的言論是錯誤的,但又沒有立即吐露出半點聲色。這就表明孫權是乙個頭腦非常冷靜,遇事從容、鎮定,深思熟慮的「雄才」。
拒曹,本是孫權原有的想法。他派魯肅去聯合劉備,就是為了「共治曹操」,但由於張昭引出「三慮」,因而思謀未決。他仔細聽了諸葛亮、魯肅、周瑜關於敵我雙方力量強弱的具體分析,權衡「拒」、「迎」的得失之後,毅然決斷「當擊」;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他的語言,他的態度,他的感情,何等堅決!
孫權,其實早有戰備。在周瑜當夜請戰時,孫權說:「已選 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就是明證。
至於「前發」、「後援」的軍事安排,以及作戰萬一失利時的對策等,都作了周密的佈署。孫權這種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發展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因而顯得非常細緻、完備,人物形象十分鮮明。
11樓:網友
建議您通讀三國,每個人心中的形象都不同,或者你可以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比較不枯燥。
12樓:九綰蘭若
早年英明大略,善於用人。城府很深。
13樓:網友
沉穩而多謀。善於用人,不迂腐。
14樓:網友
年輕時確實英明,老年昏庸。
15樓:網友
善於用人,晚年昏庸。
孫權是三國時期的人物
16樓:健身達人小俊
「孫權」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二十四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黃龍二年,所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於神鳳元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葬於蔣陵。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三國演義誰被稱呼過主公,三國演義誰被稱呼過主公
算!在三來國的時代,只要擁有幾自個州郡,或只是一座城池,或幾十個人馬的小隊伍,你都是你的部下的主公。像洛陽守將韓福,他的主公是曹操,但相對於他部下的牙將孟坦,他韓福也是主公了。劉備,關公,相對於周倉 王累,他也是主公。曹操孫堅 孫策 孫權 呂布,相對於陳宮 陳登 董卓丁原,當然算。袁紹袁術 陶謙,相...
假如三國沒有孫權,如果三國中沒有劉備,曹操能統一天下嗎
我認為,如果沒孫權,變化巨大!一 首先,孫策死後誰來繼承?1 孫策的兒子,太年幼。2 其他弟弟,也年幼。要知道孫權才18歲,更別說其他弟弟了。3 周瑜。如果周瑜繼承,還好一些,以孫策和周瑜的關係,以及周瑜在東吳的威望,他繼承也是有可能的。可惜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周瑜是個短命鬼,身體不好。4 其他人。...
三國爭霸馬岱怎麼對付孫權,曹洪,程昱這三個人???
馬岱是後期英雄,當然是在後期殺人,可是孫權能瞬秒人,曹洪用鬼火戰術就能困住你,程昱你倒是有可能殺死,他後期沒法秒人,馬岱如果玩得好還是有希望慢慢扣血把他打死的,馬岱整一超垃圾英雄,一般殺不死誰。合風行 列 甲或血斧頭。宴蕩 一般在對兩個的情況下直接d他們就會跑 在別人沒多少血的情況下可以按風行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