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曆法來自什麼朝代
1樓:哲哥聊歷史
1、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人們習稱陰曆,但其實是陰陽曆的一種,即夏曆,並非真正的陰曆,平年十二個蘆寬扒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5天;
2、農曆即夏曆,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曆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巧型不陪昌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曆。
農曆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2樓:初級提問者
農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記載,今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商代。1912年中國官方開始採用公曆,而農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直廣泛流傳於民間。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農曆(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迴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傣歷**於古代夏曆,19年7閏,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大,大小月相間定序,約5年改1個八月大,方便記憶和使用[1]。本方案返撲歸真,借鑑傣歷,並加以創新,使陰月陽年更加規範。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歷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歷脫胎而來。
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歷,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西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迴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農曆又稱夏曆,請問農曆起源於哪個朝代?
3樓:網友
先秦,夏民族大抵是使用太陽曆的,商民族大抵是使用太陰曆的。到了周朝,西周大抵是使用太陽曆的。到了東周,各民族紛紛崛起,周民族的各諸侯國和商、齊等民族充分融合,形成了陰陽曆。
黃帝歷這種名稱可以反映出曆法超脫國別的需求,是民族融合的體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做了一系列標準化工作,基本上奠定了陰陽曆的主體地位。秦歷原本是太陽曆,統一之後,應當直接嫁接了楚歷(李斯是楚國人),並更名為顓頊歷,來宣揚政治正確。
漢代秦,基本上延續秦朝制度,至做了少量的變更。韜光養晦幾代人之後,到漢武帝時期,基本上實現了實質性的統一。太初曆的出臺,正式奠定了農曆的法定地位。
修修補補兩千多年,到1912年1月2日,孫大炮宣佈改用西曆,農曆才喪失法定地位。
75年11月初8是農曆歷幾號
公曆日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八日 年月日 農曆日期 乙胡源卯年十月初六 星期 星期六 星座 天正做蠍座,距離射手座還舉做衡有天 季節 冬季。年月號,年月初是陽曆是月號。年月日 星期一。乙卯兔年 十月初八。年月日出生屬相,陽曆年月農曆是什麼日期 提起年月日出生屬相,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陽曆年月農曆是什麼日...
寒食節與哪個朝代的哪個人有關,清明節開始於哪個朝代,它與寒食節有什麼關係
清明真正成為民俗源 節日是bai在唐宋之後。在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du中,唯有清明是節氣兼節日的民zhi俗大節,在二十四節氣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據說寒食節也稱為 禁菸日 熟食節 和 冷飲節 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晉國。在dao這一天,人們被禁止放火,只能吃準備和冷食,因此得名。冷食節的三個主要習俗 禁火,掃墓...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 605年 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 5年 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