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細菌在哪裡收集,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步驟?

2025-04-08 20:05:19 字數 1813 閱讀 9571

1樓:用知識改變自己

收集手上細菌,用鬥雹少量無和蘆菌水(可用冷開水代替)空棚帆沖洗髒手,讓洗手的水流到培養皿中。這些髒水就是細菌培養液。

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步驟?

2樓:信必鑫服務平臺

一、用髒手上的細菌制裝片:

1、收集手上細菌,用少量無菌水(可用冷開水代替)沖洗髒手,讓洗手的水流到培養皿中。這些髒水就是細菌培養液。

2、製取細菌裝片,取甲、乙兩塊潔淨的載玻片,分別在兩玻片的**各滴一小滴細菌培養液;然後在甲片上蓋好蓋玻片後直接用600倍的顯微鏡觀察。

用稍偏暗的視野,調節到位可以看到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很容易看到活動的微生物,這樣對兒童更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如果你想進一步放大並會操作,選定觀察的物象後,可把此物象移到視野正**,再轉換更高倍數的鏡頭觀察即可。

3、在乙片的細菌培養液滴上滴一小滴龍膽紫染色液,用牙籤將細菌培養液和龍膽紫液攪勻、並將液滴推開,再用酒精燈加熱液滴(約5秒鐘)後讓它自然晾乾(約5分鐘)。

再用600倍的顯微鏡直接觀察,既可以看到染成深藍色的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不過此時看到的微生物都已死亡、並被固定,因此看不到它們的活動狀態。

二、製取洗手後的對照裝片。

1、洗手---將手用香皂洗乾淨,用潔淨的乾毛巾揩乾手;

2、收集細菌培養液---用少量無菌水沖洗雙手,讓洗手液流入潔淨的培養皿中;

3、制細菌裝片---製片過程與以上裝片過程相同,參照製片即可。

如何用顯微鏡培養細菌?

3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根據培養細菌的目的和培養物的特性培養方法分為一般培養法、二氧化碳培養法和厭氧培養法三種。

1、一般培養法:將已接種過的培養基,置37℃培養箱內18-24小時,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即可於培養基上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培養3-7天直至乙個月才能生長。

為使培養箱內保持一定溼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棉塞後用石臘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幹裂唯橡。

2、二氧化碳培養法:某些細菌,如牛流產布氏桿菌和胎兒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帶辯氣中才能生長,尤其是初代分離培養要求更為嚴格。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進行培養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養法,3、厭氧培養法:

常用的厭氧培養方法有厭氧罐法、氣袋法及厭氧箱三種。

**可以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4樓:北網域名稱醫

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有這樣的展品。細胞顯微觀察展項,觀眾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各種細胞切片,從而瞭解到各種不同形態並且功能各異的細胞。本展項設定有顯微鏡和動植物細胞切片,觀眾可以藉助顯微鏡觀察三種動物細胞:

蠑螈皮細胞、草履蟲、骨細胞;以及三種植物細胞:洋蔥表皮細胞、厚壁細胞和螺旋藻。觀眾也可以將手指放到顯微鏡模型的物鏡處,**手指**的放大影象,調節模型上的放大倍率旋鈕,鏡頭會逐漸放大、深入,觀眾此時可以先後看到虛擬的手指**細胞、真皮層細胞、肌肉細胞等人體細胞。

如何在顯微鏡下找到細胞?

5樓:吃喝玩樂愛思考的夏夏

1.裝好載玻片後,插上顯微鏡的電源,按下光源開關,調節光源到最大亮度(這裡有乙個小竅門,方便大致確定像的位置)使光線穿過通光孔照射到載玻片上,從側面觀察光投射到的位置是否對準樣本的位置。如果觀察的是未染色的標本,..

2.接著,在低倍鏡下找到像,輕微移動樣本的位置,此時光源的亮度應該暗一些。

3.最後使用高倍鏡,此時光源的亮度應該調節到最大,因為此時細胞的數目較少,視野亮度較低,應該增大視野的亮度。

生物顯微鏡 報價 型號?(生物顯微鏡顯微鏡)

生物顯微鏡種類繁多,做實驗室化驗不能使用學生生物顯微鏡,因為功能太簡單。具體種類有 以下型號 於 上海長方光學 專業的顯微鏡光學提供商學生型 sm2 單目型 36xc 單目型 xsp 1c 單目型 xsp 3c 雙目型 xsp 2c 雙目型 xsp 4c 雙目型 xsp 6c v 目型 xsp 5c...

怎樣使用顯微鏡,如何使用顯微鏡?

放置顯微鏡 右手託鏡架,左手握鏡臂,把顯微鏡放在偏左方,離桌邊約7cm 鏡檢時身體要正對實習臺,採取端正的姿態,兩眼自然張開,左眼觀察標本,右眼觀察記錄及繪圖,同時左手調節焦距,使物象清晰並移動標本視野。右手記錄 繪圖。鏡檢時載物臺不可傾斜,因為當在五套載物臺傾斜時,液體或油易流出,既損壞了標本,又...

顯微鏡如何使用,怎樣使用顯微鏡

你要說出顯微鏡的型號,是生物顯微鏡還是工業顯微鏡,是正置的還是倒置的,是行動式的還是臺式的,最好是你要提供型號,一般網上可以 到說明書。怎樣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操作為八步。1 調節亮度 由暗調亮,可以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反光鏡的角度。2 將臨時裝片在載物臺上適當位置固定好。3 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