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1、《觀書有感》其一。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wèn qú nà dé qīng rú xǔ ,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白話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盪漾。
如果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2,《觀書有感》其二。
zuo ye jiang bian chun shui sheng , meng chong ju jian yi mao qing,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xiang lai wang fei tui yi li , ci ri zhong liu zi zai hang。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話譯文: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自在地順漂。
《觀書有感·朱熹》原文與賞析
2樓:成大文化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託物喻理,以「方塘」喻「書本」,說明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較高的學養。
如果拋開詩題《觀書有感》,詩則純然是詠山水的,詠物中也寓理。「半畝方塘一鑑開」,小小的池塘猶如鏡面樣,波平浪靜,光滑無痕。這就給「天光雲影共徘徊」創設了條件。
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雲光明亮,雲影舒淡,確為美景。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關鍵在於水的「清」。因此接下來提出「問渠那得清如許」的問題,自然匯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答案。
詩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給人以「流水不腐」的啟示。
如果聯絡上詩題一看,則會發覺全詩都作為比喻:「方塘」比喻「書本」;「天光雲影」比喻書的豐富多采的內容;「水清」比喻知識的明晰;「活水」比喻看書人不斷增加學識,有獨到的見解。整個詩意在說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須窮究各種典籍。
這首詩由讀書寫到寫書,讀書可飽覽「天光雲影」,寫書要有「源頭活水」,形象鮮明,事理也明澈。
這首詩妙在寫「觀書」和「觀塘」若即若離,不粘不脫。寫「方塘」則形似書。「鑑」比方塘之平,也喻書的光潔。
緣此則躍入寫「天光雲影」,與「書」已無關係,緊切著「鑑」和「水」,從而匯出「源頭活水」,自然捷便。可是細思之下,則又為講的讀書、寫書之理,將讀者的思緒納入本題之中。由於作者觀察入微,表現熨貼,讀來饒有興味。
當然,以今天的觀點來說,「源頭活水」不僅包含書本知識, 也還包含著生活實踐。這也是作者以喻說理,給人留下想象補充餘地的效果。
觀書有感其一的創作背景,觀書有感的寫作背景
因為有些人看書看的入迷,所以就好像看美好的景物一樣。而不喜歡看書的人看書簡直像是在看火海。觀書有感的寫作背景 表白胡歌霍建華恍恍惚惚 觀書有感 的寫作背景 5 觀書有感創作背景 5 觀書有感寫作背景?看過很多書,特別好看,有道理,更加精彩,感覺自己懂得了很多,應該像他們,那樣精彩絕倫的生活 我讀了憂...
人們常用朱熹《觀書有感》中的什麼著名詩句來比喻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達到新境界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詩句是什麼 觀書有感 這首詩中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的詩句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部分版本寫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 其一 作者 朱熹 ...
朱熹的觀書有感的後二句是什麼意思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