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你好,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化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黨和**非常重視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這一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文化交流緊密圍繞外交活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式、內雹攔鉛容源好、數量、規模上既不同於漢唐至明前期盛世之際的古代中國,也有別於為尋求救亡圖存的途徑而向西方學習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存在不平衡性,以中國主動吸收和借鑑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官方和民間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頻繁,但民間形式大多是以**主導為主;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為衡掘中國打破西方封鎖、樹立新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參考!
2樓:帳號已登出
形式多樣、範圍廣泛、內容豐富、數量空前,是古代和近代中國不能比擬的 文化交流需要憑藉一定的途徑。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主念餘要通過遷徙、商貿、戰爭、殖民(移民)、傳教、外交(朝貢**、使節往來)等形式,範圍主要頌高弊限於中國周邊野族國家。近代中國主要是通過翻譯出版書籍、派出留學生、外國學者來華訪問等形式進行對外文化交流,使中國逐漸接觸並學習西方文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內容也日趨豐富。
3樓:帳號已登出
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人民翻身做主人!希望這個可以幫助到您!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文化背景
4樓:嵇洮洮伏風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文化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
1. 政治方面: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期,這些戰爭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共產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並對中國的政治生態產生了虛漏攔重要影響。
2. 經濟方面: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經濟相對落後,戰爭和政治動盪對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搜蠢。
然而,在這個時期,中國也開始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3. 文化方面: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
在這個時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並對中差胡國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許多文化藝術形式如電影、**、文學等也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
綜上所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歷史上乙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化背景受到了戰爭和政治的影響,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現代文化的興起和發展。
5樓:被藍綠
共產主義思想為主的文化背景。二十世紀並迅鬧三四十年代指的是1940年到1950年之間的時間,根據查詢資料顯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是昌碰以共產主義思想為主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絕罩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
上世紀初期中國文化特點
6樓:網友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相容幷蓄和延綿不斷等三大特徵。
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徵。縱觀中華文明形成的整個過程,各主要文化區整體上呈現出百花齊放、多元並進的局面。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各地區之間交流日益密切,內容包括生產技術、禮儀制度和宗教觀念,出現過以彩陶擴張和玉禮器傳播為標誌的大範圍文化整合過程;距今4500年以來,中原地區開始呈現出匯聚周圍地區先進文化因素並率先發展的趨勢;距今3800年前後,形成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格局。
相容幷蓄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徵。距今5500年左右,各主要史前文化區之間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長處,這是各地區文明化程序加速的重要原因;距今45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陶寺和二里頭等遺址均發現來自長江中下游、黃河下游、黃河上游和北方地區的文化因素,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輻射力的核心。同時,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還吸收周邊地區先進文化因素,包括小麥栽培、牛和綿羊飼養及青銅冶煉技術等可能均與中國各文化區同周邊地區交流有關,這種開放性吸收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延綿不斷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文明的典型特徵。多元一體格局的確立和相容幷蓄特徵的形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啟動乙個持續數千年綿延不斷文明發展壯大的有力程式;自史前時期即已確立多元一體格局,中國各文化區即使在沒有強大的**政權控制時期,也通過密切交流形成乙個整體,使得「分久必合」成為必然的歷史大勢;在中華文明內部,主導文化對其他文化相容幷蓄,不斷豐富中華文明內涵,促進各地區一體化程序發展和文化認同感增強;在與周邊地區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中華文明同樣相容幷蓄、取長補短、與時俱進。
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趨勢的最重要的是
7樓:網友
影響20世紀中國文化趨勢的最重要的是這樣三種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綜合創新論」、自由主義的「全盤西化論」與保守主義的「儒學復興論」。
這三種文化思潮代表了中國文化現代趨勢的三種文化主張、三種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並在實踐中日益強調「中國特色」,斷然拒斥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全盤西化」;自由主義者主張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的老套,堅持「現代化就是西化」;現代新儒家堅持中國本位文化,堅持「中國文化在本原上沒有任何不足」,在此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學民主,走「工業東亞」的「儒家資本主義道路」。
20世紀90年代,描繪文化複雜性的代表作有哪些?
8樓:中地數媒
20世紀90年代,關於民間立場的理想主義創作中,陳忠實的長篇**《白鹿原》和韓少功的長篇**《馬橋詞典》在展示民間文化形態時,相當生動地描繪了文化的複雜性。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三個主要外交成就
50年代初期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打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外交孤立 1953年,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日內瓦會議,是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身份參加的會議1955年,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使得會議圓滿成功注 複製來的,也許不對你的味。但有一點要注意 網上有很...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主要外交成就
1.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2.1955年,萬隆回會議上提出 求同存異答方針 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3.1954年,代表中國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參加了大會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是什麼 中國在50年代初期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經受了風雨的考驗,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閱讀下
1 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導致階級鬥爭的擴大化,成為黨在階級鬥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的根源。造成了建國後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2 狀況 從1958年到1960年糧食產量連續下降和 文革 初期經濟狀況惡化。原因 前者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發動了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後者是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