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永夜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
忽棚圓謹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定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裡」,由中書省直轄。
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撫的高層督政區體制較穩定地確立了下來。然而,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究竟如何?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
筆者認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並非單純的**集權或地方分權。元行省制的歷史價值在於:
它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分馭各地,主要為**收權兼替地鏈基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
元行省制引起了世紀**與地腔慶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後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2樓:愛生活
元朝。元設中書省,即****,職責總理全國政務,又稱「都省」。都省直接管理「腹裡」地區(河北、山西、山東)。
其餘地方設十個行省管理。行省,意為行中書省,即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都省之下,分設十省管理地方。
元設中書省,即****,職責總理全國政務,又稱「都省」。都省直接管理「腹裡」地區(河北、山西、山東)。
其餘地方設十個行省管理。行省,意為行中書省,即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都省之下,分設十省管理地方,是分割槽統治,不是直線統治。
行省是什麼意思
3樓:庭未表
行省的解釋。
1).古代****派省官出使地方稱行省。《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定十一年》:
乙巳, 金 曲赦 遼東 等路,以 戶部 尚書 瓜勒佳必喇 (舊作 谷夾必蘭 )為 翰林學士 承旨、權參知政事,行省於 遼東 。」2).借指該省官。
宋 陸游 《基信縱筆》詩:「行省當年駐隴頭,腐儒隨牒亦西遊。」 朱東潤 注:
古代**行政機構有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稱為三省。 王炎 為樞密使,官位極高,出使 四川 ,故稱行省。」《元史·百官志一》:
金 人來歸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帥,則以行省、元帥授之。」 3). 元 代除 京師 附近地區直隸於**最高 行政機關 中書省外,又於 河南 、 江浙 、 湖廣 、 陝西 、 遼陽 、 甘肅 、 嶺北 、 雲南 等處創設十 一行 中書省,作為普遍友衫分設全國各地區的**政務機構,簡稱十一行省,置 丞相 、平章等官以總攬該地區的政務。
行省遂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的名稱。 明 清 以後雖不採用行中書省的 制度 ,而行省(或簡稱省)之名已在 習慣 上代表大行政區,沿用至今。《元史·世祖紀五》:
今 大師 方興, 荊湖 淮西 各置行省,勢位既不相下,號令必不能一,後當敗事。」《明史·職官志五》:「明 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鎮撫司,設都鎮撫,副鎮撫,知事。
清 薛福成 《上李伯相論與英使議約事宜書》:「夫京師者, 天下 之首也,宜以全力護之;沿海、沿江各行省者,天下之肢體也,宜各自以其兵力守之。」 梁啟超 《愛國歌》 之一 :
泱泱哉我 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廿二行省為一家!」 參見 「 行臺 」。
詞語分解 行的解釋 行 í 走:行走。步行。
旅行。行蹤。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雲 流水(喻 自然 不拘泥)。行遠自邇。 出外時用的:
行裝。行篋。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
行商。行營。 省的解釋 省 ě 地方行政區搏告輪域:
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
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
省寫。 中國 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 開始 設定,總管 國家 政務,歷代 有所 沿革,唐初設「中書、尚書、門下」三。
什麼是行省制度?
4樓:網友
1、釋義。
行省制,就是在**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行省一詞,源於金朝。
金國因地方上戰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非定製。元世祖時,開始設定中書省。中統、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
後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
2、權力。第一,行省內部實行群官圓署和種族交參制,以成互相牽制、分權制衡之勢。
第二,行省轄區內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樞密院)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
第三,以行省為重要物件的地方監察,構成了監察行省、防範其擅權坐大的特殊機制。
第四,行省區劃上的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3、意義。元代的行省制度雖然與唐宋以來漢族社會日益強化的**集權觀念確實有很大的牴觸,但它作為元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還是起到了它在加強**集權、鞏固統治的目的,同時也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樓:網友
元朝地方行政則創置行省制度。除稱為「腹裡」的地區(指大都及其周圍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其餘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派遣**管轄。行省制度的確立是中國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為後世沿用,直至今日。
6樓:網友
原為**派出的高階機構,以後成為地方行政區網域名稱稱。
南宋、金時已有行省之稱。《金史·百官志》說:「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於汴」。行臺即行省。
元朝的****稱為中書省,在進入中原之初將它的派出機構——行中書省進駐各地,統管軍民事物,以後成為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元中期,除了中書省的直接管轄區外,全國增設十一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最高行政機關為中書省,中統、至元年間,又分置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四川、遼陽、甘肅、嶺北、雲南11處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置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官,總管錢糧、兵甲、屯種、遭運,以及一切軍國大事,與中書省相表裡,嗣漸稱其所轄地區為行省,於是行省又漸成最高地方行政區名稱。
另劃今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直屬中書省,稱為「腹裡」。行中書省管理路、府、州、縣的行政,簡稱行省。長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等,權力很大。
明初加強**集權,撤銷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而習慣上仍稱行省,簡稱省。
清初增為18個行省,後又增為22個行省。
7樓:3各種人
本段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臺,當時為**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臺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乙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
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8樓:禿毛猴
行省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派出機構,取代表**行使權力之意。
9樓:網友
元朝時,設定行省制度,****的行政機構中書省在全國設定的分支機構,稱為行中書省。
10樓:包夢楠
指將中國劃分為多個部分。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麼行省制度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方便區域的管理,使行政命令的執行達到最大效益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內容與影響 1 原因 元朝領土地域面積擴大,秦的郡縣制無法管轄更多不同民族,無法滿足統治者加強 集權的需要,實行行省制度是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2 內容 1 中書省 全國最高行政機構 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2 地方 行中書省 行省...
元朝為什麼要實行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積極影響是什麼
為了避免宋朝地方軍事實力差,地方分級多,造成冗官現象,因此元朝開創行省制,提高地方行政能力和軍事實力 元朝行省制度的積極影響是什麼?影響 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是行政區劃制度,也是今天我們現在省份劃分的基礎 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 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 行省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
茶葉是什麼時候有的,茶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茶葉的用途,主要是作為飲料,是一種色 香 味兼具的絕佳飲料。泡過的茶葉也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現將其中的一些用途介紹如下 1 煮茶葉蛋。有的利用泡過的茶葉來煮,有的利用茶末。最好的是用紅茶,普通的紅茶 便宜,且煮出來的茶葉蛋色澤紅潤,味道香美。煮茶葉蛋的要領是先將蛋煮熟,將蛋殼輕輕敲碎,然後再將茶葉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