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絕對成本理論和比較成本理論你的主要區別

2021-03-03 20:53:28 字數 3751 閱讀 1809

1樓:寧採

絕對成本:從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與損耗、生產過程損耗、庫存損耗、到生產端員版

工成本、與流通成本權累加

比較成本: 設定不同廠商、不同生產地域、不同季節、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引數後的成本比較

比較成本理論比絕對成本理論更加具有指導意義。比較成本理論是在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觀點,他認為每個國家不一定要生產各種商品,而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在資本和勞動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總量將會增加,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各國有利。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與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有何異同?(10分

2樓:手機使用者

不同點:斯密的絕對成本學

說認為,各國生產相同的幾種產品,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如果各自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後通過對外**,用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更強調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原理,他主張即使在所有產業的產品成本上均處於劣勢的國家,仍可「劣中選優」,選擇成本劣勢相對較小的產業來發展;而在所有或相當多產業的產品成本上都擁有優勢的國家,則可按「優中選優」的原則,選擇優勢更大的產業集中起來發展,都能從對外**中獲得利益。

相同點:都強調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自由**,增進各自利益的必要性。

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各國生產相同的幾種產品,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更強調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原理。二者都強調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自由**,增進各自利益的必要性。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與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的異同?

3樓:匿名使用者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範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範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關於課本中的問題。什麼是絕對本論?什麼是比較成本論?它們兩有何不同?

4樓:窩窩煮蛋殼

絕對成本說 比較成本說 要素稟賦論 一.亞當·斯密是國際分工和國際**理論的創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國際分工與自由**的理論。在對其理論的論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來,適用於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於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於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利益論」。絕對成本學說這一學說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論證了**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義者認為國際**只是對單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這種**分工互利的雙贏思想,到現代也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雙贏理念仍然是當代各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指導思想。 二.

比較成本說是對絕對成本說的繼承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古典學派的國際**理論。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比較成本學說認為:

國際**產生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成為可能,進而獲得比較利益。總之,比較利益學說,進一步分析,揭示了國際**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國際分工的必要性。它證明各國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能實現**的互利。

李嘉圖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比較成本說揭示了人類分工協作的大道理。自其創立的一百多年來,它一直被西方國際經濟學界奉為經典,併成為國際**分工理論發展的主線。

即使在當代,它也是研究國際**理論的邏輯起點。比較成本說的啟示:「各國應該實行自由**政策,以保證參加國際分工和**所能得到的利益。

」然而這個理論只提出國際分工的一個依據,未能揭示出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價值規律的國際內容。 三.赫克歇爾—俄林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產生的原因。俄林認為,商品**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是由於: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第二,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自創立以來,雖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學者的質疑,但仍被奉為當代國際經濟理論中的圭臬,西方經濟學界認為該理論構成了對古典學派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重大挑戰,奠定了現代國際**理論的基石。俄林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判斷和**世界各國的**模式,並制定相應對策,在充滿風險的國際競爭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動權,此外,我們應認識到一國的生產要素實際是變數,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發展,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相應發生變化。

當代技術革命已改變了要素的內涵,促進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資訊資本等無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賦於生產要素以全新的內涵。因此我們不能片面靜止地對待要素稟賦上的比較優勢,這是我們借鑑俄林理論應持有的科學態度。 任何一國對外**的發展都會受到其國內資源稟賦和比較成本的制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們的發展水平,進而產業結構,競爭力等等,實行上是它們的要素稟賦地位,即要素稟賦結構的弱勢地位。

相對於已經走上資訊化經濟的世界來說,發展中國家擁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陽產業的生產要素,缺乏代表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處於要素的弱勢地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於「初級階段」。從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按照傳統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還不能過早地放棄,繼續發揮傳統的以要素稟賦和比較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技術,培養企業家才能,從而為技術創新、突破生產要素的投入瓶頸和促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打下基礎。

從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現有的建立在資源稟賦與比較成本基礎上的比較優勢將逐步減弱。一方面,中國人均佔有資源數量本來不豐裕,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國內資源消耗顯著上升,導致國內不少資源性產品(包括農產品)的**已接近或甚至已超過國際市場。因此,中國對外**發展戰略的選擇必須著眼於享有**促進技術進步的動態利益。

為此,中國今後在發展經濟中應注意應該重視國內的區際**,擴大開放,積極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關係,並且重視用現代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入世」也將使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到全方位水平:分工不但只是生產製造業的分工,而且要廣泛地延伸到廣義的第三產業。

所以我們應當廣泛地注重新崛起的服務業的發展和這一層面上國際分工的參與

斯密的絕對成本說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有什麼異同

不同點 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各國生產相同的幾種產品,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如果各自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後通過對外 用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更強調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原理,他主張...

實際成本和理論成本的區別是什麼?二者有何現實意義?

其實在成產過程中,原材料到成品產品的轉換都是需要相對應的生產成本的。也正是因為成本的投入,才能夠讓產品完成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而相對應投入的成本就是實際成本。但是由於技術的進步,生產資料的更新迭代,也會導致生產力再一段時間之後得到顯著的提升,所以這也就導致,實際成本和預想中的理論成本,存在一些出入,不...

簡述稅收三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稅收與其他形式的財政收入相比,具有強制性 無償性和固定性三項基本特徵。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是依據國家的政治權力,具體表現在稅收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規定的,稅法作為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在具體徵稅過程中,國家徵稅後稅款即為國家所有,不再直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