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把太行山分為3段,即北太行、南太行和西太行。大體上說,內位於河北省境內的部分,叫容做北太行;位於河南省境內的部分,叫做南太行;而西太行,則位於山西省境內。
南太行形成了眾多的峽谷、懸崖、名泉,蘊藏了豐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旅遊資源,使南太行山的風光雄秀兼具,絢麗無比。南太行乃是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的一段。
嵩山和太行山沒有關係,嵩山屬伏牛山系,相同之處是,同為我國地形第二、三階級分界線上的山。即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是我國地形第
二、三階級分界線。
中國五嶽是指哪五座山?
2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的五嶽是指在中國境內的五座名山,坐落於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3樓:life無明小魚
分別是: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縣。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現在公認《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
因此我們認為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五嶽是封建時代帝王加封的。 「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帝王們為了「報天之功」,常以雄偉險峻的大山為祥瑞,在峰頂上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
封禪的理論起源於戰國時代的齊、魯。而第一個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親自祭祀的地方只有泰山一處。
到了唐代,封禪活動更加頻繁。經過封建帝王的大肆吹捧,五嶽的地位更高了。
我國的名山不少,廬山、黃山、峨眉山名氣都不小,唯獨這五座山尊為「嶽」,不是沒有道理。拿東、西、中三嶽來說,都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
五嶽在我國雖不是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這樣也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時,由於受到當時一些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對天下名山全面考察,當然也就無法「擇優錄取」了。
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千百年來,皇帝在這裡祭祀,僧人道士在這裡修行唸經,善男信女在這裡燒香許願,名人雅客也喜歡在這裡賦詩作畫,給五嶽留下了眾多的人文遺蹟,五嶽更加有名了。難怪人們登五嶽後,會發出「五嶽歸來不看山」的慨嘆。
4樓:唯愛唐七
中國五嶽,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分別是東嶽泰山(海拔1545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西嶽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南嶽衡山(海拔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北嶽恆山(海拔2016.
1米,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中嶽嵩山(海拔1491.71米,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五嶽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
擴充套件資料:
三山五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世界道教聖地。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全世界的風景了!
俗語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嶽」在東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就叫「嶽」。後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起來了,便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據道教典範《洞天記》雲:「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
」黃帝遠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圖不出中原黃河流域,黃帝是否封嶽無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現了四嶽是無可置疑的。
歷史上各朝京都雖屢有變遷,均不出豫、晉、陝、三省範圍,其所封四嶽都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
春秋產生了「五行」之說,戰國時頗為流行。由於陰陽學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五嶽」之說才應運而生,故《詩話》曾說:「唐虞四嶽,至周始有五嶽。」
中國嶽山稱名始見於《尚書》。《尚書》有東、西、南、北四嶽,而無五嶽。四嶽山名見於經書者唯有東嶽岱宗。《周禮·大宗伯·大司樂》始言五嶽,而不言為何山。
後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才對名山大川較翔實可靠地總結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變過程:「因為夏、商、周的國都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所以嵩山為中嶽,其他四嶽各隨其方,四瀆都在山東。至秦稱帝,建都咸陽時則五嶽、四瀆均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不可勝記。及秦並天下後,才有了明確規定:自河南省崤山以東為名山五,即嵩山、恆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二,即濟水和淮河。」
《史記·封禪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恆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嶽,嵩高也...
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綜上所述,漢之前五嶽之制因勢而異,各有不同。西周建都於豐、鎬,以華山為中嶽: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以後,又以嵩山為中嶽,華山為西嶽。
只有東嶽泰山和北嶽恆山稱呼未變。至漢武帝時,確立五嶽制度,並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嶽。
據《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嶽,恆山(河北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將南嶽由衡山移往霍山,至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後,才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重新詔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北嶽恆山在漢、唐、宋、明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遙祭恆山(河北恆山)。
明代中後期渾源利用河北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偽造歷史,附會傳說,稱渾源玄武山為恆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2023年),改祀北嶽於渾源。這就是五嶽。
5樓:阿沾
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1、泰山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儲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衝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型別,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2、華山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頂部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岩。
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巖。
華山遠離海洋,處於西風帶北緯30°—60°之間,大陸度為53°7′,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峰的垂直溫度梯度(或稱溫度直減率):北麓從縣城到峰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
44°C,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C。
3、衡山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巖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釐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
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
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係,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衡山的古地形與整個湖南省的地形發育是分不開的。從志留紀、奧陶紀起一直到侏羅紀末,湖南的東部為古華夏大陸,西部和北部為古江南大陸,中部和南部為一大海灣。
海水為喜馬拉雅山大內斜經廣西侵人湖南,最北可達長沙。灣內的海水,時進時退,時深時淺,衡山正處於海水進退的大道上。
4、恆山
恆山,中華五嶽之北嶽。其山脈祖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沿東北走向蜿蜒而來,奔騰起伏,橫亙塞上,東西綿延五百里,錦繡一百零八峰。恆山主峰天峰嶺位於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
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
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數百公里,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
恆山山脈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5、嵩山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巖齡古老,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總體成近東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構造組成。斷裂以北西南東為主,把嵩山一分為三。
嵩山岩石的彎曲現象稱為褶皺。包括向斜和背斜。岩石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或者說在低應力作用下,改變了岩層的原始產狀,不僅使岩層發生傾斜,而且大多數形成各式各樣的彎曲。
褶皺是岩層塑性變形的結果,是地殼中廣泛發育的地質構造的基本形態之一。
嵩山岩塊沿著斷裂面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的規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淺(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殼,淺可切穿蓋層或只在地表)。
形成的時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是多次構造運動的結果;有的已不活動,有的還在繼續活動;形成斷層的力學性質或張或壓或剪,各不相同。
太行山東麓地形特點,分析太行山山脈東麓盛產古都的自然原因
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佈有井陘 臨城 峰峰 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專。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屬,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 強烈活動帶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複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 2000米,山前發育典...
太行山的景點有哪些太行山的景點有哪些?
1.通天峽景區 通天峽風景區位於太行山南端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30公里虹梯關鄉,橫跨山西 河南兩省交界處,西距上黨古城長治市區50公里,北與紅色旅遊勝地八路軍文化園及太行水鄉等風景區相通,南臨林州市35公里,與石板巖風景區 林慮山風景區及著名的紅旗渠相連,總面積56平方公里,主峽谷長約26公里。通天...
太行山那個景點最好玩翱,太行山那個景點最好玩啊?
1 萬仙山景區。萬仙山景區由華夏影視村郭亮村,清幽山鄉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道教聖地紫荊山四個景區組成。主要景觀有紅巖絕壁大峽谷 影視村 絕壁長廊 天池 蓮花盆 白龍洞 喊泉 日月星石 黑龍潭瀑布 五峰山林海 黃龍洞 磨劍峰 羅姐寨 孫臏泉 葫蘆峰 七郎峰 紫荊山等200 多處。2 洛陽國家牡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