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誰提出來的,教育即生活,到底是杜威提出來的,還是陶行知,還是福祿貝爾怎麼各個版本的都有求救命

2021-03-03 20:29:08 字數 5007 閱讀 8669

1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提出來的。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內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

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他相信生活含有對人的教育作用,他認為:

「生活與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與被磨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

「教育即生活」,到底是杜威提出來的,還是陶行知,還是福祿貝爾?怎麼各個版本的都有!!求救命!

2樓:老馬揚蹄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約翰·杜威(john dewey)(2023年10月20日-2023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杜威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杜威的幼兒教育思想可以歸於三句話:「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三個核心命題。

杜威的關於教育理論的三個核心命題,即「教育 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重點強調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並藉此分析了教育與生活的本質關係,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對比之後,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對當代教師提出了幾點要求與建議。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他把教育與生活、生長與發展視為同一意義的概念,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集體生活、社會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於社會又將歸於社會,因此,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三者之中,社會生活是整合其他兩種生活的關鍵。各種場合的教育實質上進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於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比如他在家庭裡,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

不通過各種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形式來實現的教育,對於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果只會形成呆板而死氣沉沉的教育。」 關於生活與發展,杜威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3樓:樸臭臭

杜威 在《民主與教育》這本書中提出的 你可以去買來看看

4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人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人是陶行知,最正確的答案。希望採納!

6樓:匿名使用者

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教育家約翰杜威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陶行知是他的門徒,很好滴把這個觀點介紹到國內來,並賦予本土的內涵。到今天,依然是極其先進的理念。

7樓:小貝殼媽媽

楊賢江

8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就可以了,想那麼多徒增煩惱..教學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就有江湖,活到老學到老...

「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是誰說的? a 杜威 b陶行知

9樓:小狐狸的麥麥浪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是陶行知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是杜威

陶行知提出的到底是教育即生活還是生活即教育?

10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j].鄉村教師,1930-03(9)//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g].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

11樓:答答答吧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杜威的是『教育即生活'.

12樓:匿名使用者

是生活及教育,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學習知識。

13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注重實踐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誰呢?「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

14樓:匿名使用者

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教育理論形成的標誌是2023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條》,這是杜威早期的一個綱領性的著作,篇幅雖短,卻透徹地闡明瞭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後的教育著作都是對它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三個命題皆於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後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主旋律,成為杜威教育理論的核心命題,從而也構成了杜威整個教育理論的基本框架 。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誰

15樓:翰林學庫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19世紀流行的是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舊教育,再加上19世紀後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逐漸刻板化,使得當時的學校陳陳相因,缺乏生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正式目標。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裡,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

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線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裡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how to 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

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裡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絡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誌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絡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論兒童與教師

儘管杜威並不是"兒童中心"思想的首創者,但是,他是贊同"兒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

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裡,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16樓:匿名使用者

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教育理論形成的標誌是2023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條》,這是杜威早期的一個綱領性的著作,篇幅雖短,卻透徹地闡明瞭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後的教育著作都是對它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三個命題皆於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後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主旋律,成為杜威教育理論的核心命題,從而也構成了杜威整個教育理論的基本框架 .

誰能系統論述一下杜威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持續不斷

約翰 杜威是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主張和課程思想對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他曾在20年代到我國講學,宣傳自己的教育學說,因此我國教育界夜深受其影響。杜威對教育本質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受盧梭 裴斯泰洛齊 福祿培爾 蒙臺梭利...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對還錯

可以這樣認為,陶行知的確注重教育社會 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由我國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來的。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學說,取名 知行 43歲時,他在 生活教育 上發表 行知行 一文,認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並改本名為陶行知。這不是主張,是不變真理。...

黑洞理論最早是誰提出來的,黑洞理論最初是誰提出的

這個說來話長了,實際上早在相對論出現以前,就有人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可能有一些星體由於引力過於巨大,以致沒有任何東西能從它附近逃走,包括光線。這就造成了一個有趣的 最亮的星是看不見的 命題。最早提出這一命題的是18世紀的英國學者約翰 米歇爾。更有趣的是米歇爾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算出的 暗星 形成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