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毛公鼎上是大篆嗎,西周毛公鼎所刻文字應是什麼文字

2021-03-03 20:36:47 字數 3838 閱讀 8176

1樓:水瓶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回,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答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

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屬於篆書,大篆型別。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西周毛公鼎所刻文字應是什麼文字

2樓:匿名使用者

鼎內銘文長達497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文字字型為大篆。

毛公鼎銘文顯示的大篆書體高度成熟,表現出西周晚期純熟的書寫技法。

毛公鼎銘文是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闢,屬謹大命,肆皇天亡,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餘小子弗,邦將曷吉?

跡跡四方,大從丕靜。嗚呼!懼作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鼎銘記述周宣王誥誡。全文可分5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開國時,君臣相得,政治清平的盛況,接著用愴懷時事的語言,描述作鼎時時局並不寧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

3給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專權。策命中著重申明凡未經毛公同意之王命,毛公可預告臣工不予奉行。

4為周王對作器者的告誡勉勵之辭,著重誡勉他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

5為明確毛公的職權,賞毛公以秬鬯、命服、車馬、兵器。毛公為表示感謝和稱頌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為紀念。銘文以「王若曰」開始,是史官代王宣命;後面的4段,每段則以「王曰:

父」開始。鼎銘既回顧了時弊,又申明瞭宣王任毛公以重要官職,及其孜孜圖治的決心,對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很有參考價值。

篆書之美:篆體書法對聯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有大美。中國文字是大美。篆書是中國文字華美之巔。

本是秦始皇統一之後使用的文字,遠看像一張畫,一張由曲線和弧度構成的曲線,近看,仍然是畫。看著那樣古樸,卻又那樣煙霧繚繞。

篆書,刻在甲骨文上,也刻在青銅器上。那石鼓、毛公鼎上,全是這樣的文字。書法的美,歷經歲月洗練,達到了無法述說的程度。

而篆書多麼華美,像可遠觀不能近愛的女子,著裝太過華麗,密不透風的華麗。像提香的畫,華美到讓人以為只能看看而已。

。。。。。。

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漢字歷史2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漢字歷史3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漢字歷史4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百科1

造字原理: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漢字百科2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

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漢字百科3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

郡縣時代是西周嗎

中國古代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於秦漢。郡縣制是古代 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思勉分古代中國為部落時代 封建時代 郡縣時代三個時代。與 封建時代 對應的是西周 這句話對還是錯 郡縣制是戰國時期在秦國開始出現 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中國全面...

什麼是人性,能說關於人性的故事嗎

人性都是雙面的 第一反應都是向著自己的一面 而能把事情看清單講道理的就是好人 而把正確的道理讓更多人去懂才是聖人 所以不懂道理的人才會有法律的存在 剛才下樓,有個送外賣的大爺,在給女生打 告訴他們下樓取餐,女生 裡貌似說了不在宿舍,得等一會才能取,讓大爺掛在窗戶上,大爺在 裡說 不行,那涼了啊,我給...

誰能說說筆仙是怎麼回事是真的嗎

假的 電視抄裡都 說過 屬於襲一種心理暗示 還作了個例子 就是 讓一個女的放鬆站好 然後 向前平行舉起雙臂 然後 一個心理醫生對她說 她的右臂上壓了一塊很大很重的石頭 實際當然沒有啦 但 過了一會以後 那個女的的右臂 就垂了下去 後來 那個女的說 她自己又知道胳膊上沒有石頭但右臂不知道為什麼 就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