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習慣與西方有什麼不同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有什麼不同

2021-03-05 09:20:22 字數 5206 閱讀 9902

1樓:chris談留學

老外不吃內臟,但確是國人的寶藏 ....

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就是包含的觀念、方式和物件不同。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

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而在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三、飲食物件的差異

由於西方人普遍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另外,西方人喜歡一日多餐,這比中國人的一日僅二三餐科學。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

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素之一,注意到一週吃一次紅肉。

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3樓:匿名使用者

你吃米飯他吃麵包

你吃炒菜他吃生菜

你喝茶他和咖啡

大家都吃肉

超50了麼?

4樓:六月在異鄉

筷子 刀叉 金屬 木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有什麼不同

5樓:茄子貓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裡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物件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

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

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瞭。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

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

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巨集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

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物件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裡,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絡。

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

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

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瞭。

晉中的飲食習慣與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

下面的這篇文章,主要為山西的飲食習慣,因為晉中也是山西的一個地級市,從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與山西其他地級市的區別,但是要是說和其他的省比較的話,主要還是以山西的飲食習慣比較起來,純手打的,希望可以採納 山西飲食,以太原,晉中為主,兼收南北之長,選料精細,切配講究,以鹹為主,酸甜為輔,菜餚具有酥爛 香嫩...

中國飲食習慣的概括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內容

南方和北方,除了食米食麵 食魚食肉的差異。在烹調習慣 口味風格方面亦有巨大不同。比方稀飯,北方就是小米粥 大米粥,最多放幾顆棗。但南方人,不僅粥裡放菜,就連火腿 變蛋,一鼓腦往裡放,甚至粽子都裹香腸 變蛋等。另外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喜鹹。南方人吃菜喜歡分別炒,北方人偏愛一鍋熬等等。南人的菜餚,多以精緻...

有沒有什麼書,是詳細介紹中國各地飲食習慣的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 年糕 意為 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 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 清泰平安 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 新年抓財 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 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 出人頭地 之意。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