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禮儀?禮儀的作用是什麼?
答:禮儀是約定俗成的律已敬人的行為規範。
作用:1、尊重的作用;2、約束的作用;3、教化的作用;
2樓: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 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禮儀之邦 仁者愛人 中國是文明古國,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仁者愛人」。
所謂「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重振禮儀之邦 社會之良否,系乎禮俗之隆汙。
故弊禮惡俗,亟須釐正,以固社會根基。 禮,是人的臉譜。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即從一個人的禮貌,便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素質。
禮,是人際關係的粘合劑。有禮就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無禮則使人遠去。中國人喜歡說:
「多行不義,必自斃」。殊不知中國還有句話已經傳了兩千年,那就是:「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這裡的「及」字是惹禍的意思,那就是說,經常不講禮貌的人,一定會惹出禍來。 唐代孔穎達說:「中國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一也。」如果說,在古代漢語中,「中國」更多地屬於一個地域的概念,「華夏」則更傾向於代表一個文化共同體,而維繫這個共同體並引導它繁榮、進步的價值基礎,是「禮」和「義」。兩千多年來,「禮儀之邦」是中國無數仁人志士、聖君賢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會理想,同時,也是經由他們長期努力和奮鬥而為中國贏得的譽稱。
價值失衡 惟利是圖 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競爭意識、奮鬥意識等新倫理觀盛行一時,但也出現了很多「價值失衡」,有的人處處奉行「惟利是圖」的價值標準,市場秩序混亂,偷稅、漏稅、缺乏誠信時有可聞。由於各地發展水平不等,存在分配不公和機會不均,更由於法律不建全,使一些人對傳統的忍讓、節儉和謙遜產生懷疑,而崇拜金錢、講究享樂成為了目標,一些人為此往往不擇手段。 有錢無禮 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道德失範導致腐敗,使市場經濟陷入無序競爭,有礙改革開放,也不利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而光用法治的強制手段,不能全面實現安邦治國,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有著重要作用。
禮儀的作用是什麼,它的存在是否會妨礙社會效率
3樓: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這裡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係密切。這裡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一、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二、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三、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
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四、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
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
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五、拜賀慶弔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階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
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
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
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禮儀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禮儀是人們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各式各樣的禮儀規範,正確把握與外界的人際交往尺度,合理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範,往往會使人們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無措,乃至失禮於人,鬧出笑話,所以熟悉和掌握禮儀,就可以做到觸類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著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津」的作用。
中國禮儀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餐桌上的禮儀,待客之道,拜訪致禮等。
5樓:匿名使用者
在當前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禮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禮儀是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準則
人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就是說,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由於他的社會性。人作為社會的一員,總要介入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
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社會關係也是極為廣泛、複雜的,其中有生產關係、階級關係、黨派關係、民族關係以及家庭、親屬、師生、朋友關係,等等。這些關係涉及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法律、宗教等各種領域。無論何種社會關係,都必須通過交往才能表現出來。
為了使人們的交往得以順利進行,必須講究禮儀。在目前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更要注意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有理相、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決議》),必須時時處處講究禮儀。
從平時的走親訪友、接打**,到參加宴會或舞會,從主持會議、接待來訪,到參加商務談判或外事活動等,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範。只有講究禮儀,在社會交往中對人以禮相待,才能贏得對方的好感與信任,使彼此的交往產生良好的效果。否則,言語不當,舉止失範,失禮於人,使對方厭惡和反感,就必然影響交往的正常進行,甚至帶來工作、事業上的損失。
例如世界著名的汽車推銷商喬·吉拉德,有一次向顧客推銷汽車,眼看就要成交了,這時顧客突然談到自己的兒子,說他兒子棒球打得如何好,昨天得了冠軍,他要買輛車送給兒子。年輕的吉拉德當時缺乏經驗,一心想著收錢和交鑰匙,對顧客談論自己兒子的事根本沒有留意。結果顧客把已快掏出來的錢又塞了回去,一扭頭走了。
晚上,吉拉德給那位顧客去了**,他說:「我不再向你推銷汽車,只是想向你請教一個問題,我今天什麼地方得罪你了?」顧客說:
「就因為當我說起兒子時,你沒好好聽,所以我就不買了」。原來顧客激動的事你不關心,他認為你不尊重他的感情,所以使生意落空。這一使年輕的吉拉德終身難忘的教訓,生動地說明在人際交往中注重禮儀的重要。
(二)禮儀是塑造社交形象的重要手段
只要與人交往,就有一個以什麼形象出現的問題。所謂形象,就是雙方在對方心目中形成的綜合化、系統化的印象。一個人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著裝打扮以至氣質修養,都是形象的構成要素,對此絕不能掉以輕心。
事實說明,形象不好就不能得到對方的信任與社會的認可。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列舉。例如,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
元代一個叫胡石塘的人應聘入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時,沒有發現自己所戴的帽子歪斜著。元世祖問他都學些什麼,胡石塘答道:「治國平天下之學」。
元世祖笑著說:「自己的一頂帽子都戴不端正,還能平天下嗎?」於是,胡石塘就沒有被起用。
在國外,像胡石塘這樣由於忽視形象而影響事業發展的人也不乏其例。如美國2023年競選**時,尼克松就因帶病參加電視辯論時形象不佳而敗在肯尼迪的手下。可見人的外表形象在待人處事、交往應酬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講究禮儀有助於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事實說明,整潔大方的個人儀表,得體的言談,高雅的舉止,良好的氣質風度,往往會給對方留下深刻而又美麗的印象,從而建立起友誼和信任關係,實現社交的目標。
(三)禮儀是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力措施
尊重國際禮儀和交際禮節,尊重各國人民的風俗習慣,是我國對外活動的一貫做法。它反映了我國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國際友好合作的真誠願望。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國際交往中,除了正規的官方來往之外,民間的交往也日益增多。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需要研究涉及禮儀,以便讓禮儀更好地為我國的對外方針政策服務,為我國的對外社會、經濟和外事工作服務,在我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增強國際競爭力中發揮作用。
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既有各國到我國來旅遊、訪問、學習、工作和經商的,也有我國前往世界各地留學、探親、訪問、考察和經商的。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禮儀傳統,保持禮節與禮儀的民族特色,又要吸收外國禮儀中一些好的東西和一系列國際通行慣例,為我所用;既要不斷有所創新,又要尊重各國的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形成的風俗習慣,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待人接行合乎禮儀,注重禮儀的實效。
禮儀在實現中國夢中的作用是什麼禮儀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德尚禮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學禮,無以立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 人而無禮,焉以為德 古人不僅將 禮儀 作為道德規範的基礎,更把學 禮 上升到加強人們道德修養的高度。中國夢 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 民族復興 人民幸福 社會和諧,具有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 文...
外匯的作用是什麼,外匯的存在有什麼作用?
一 促進國際間的經濟 的發展。用外匯清償國際間的債權債務,不僅能節省運送現金的費用,降低風險,縮短支付時間,加速資金週轉,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信用工具,可以擴大國際間的信用交往,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國際經貿的發展。二 調劑國際間資金餘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資金配置不平衡。有的國家資金相對過剩,有...
什麼是液壓油。它的作用是什麼
液壓油就是利用液體壓力能的液壓系統使用的液壓介質。它的作用是 能量傳遞 抗磨 系統潤滑 防腐 防鏽 冷卻等作用。1 汽車及工程機械等的液壓系統使用液壓油作為工作介質,這類液壓系統中油液的流速不大而壓力較高,故稱為靜壓傳動。2 液壓油用途廣泛,是工業用油中使用最多的產品。當前液壓元件正向著體積小 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