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禮是什麼儒家思想禮指的什麼,儒家禮的主張是什麼

2021-03-05 09:21:35 字數 5680 閱讀 4521

1樓:米格戰鬥機

儒家宣傳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

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2樓:張為臻老師

儒家的禮,有三個層面:

一、禮是自然法

孔穎達《禮記正義》說,「禮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這裡的禮,乃是指永恆、普世的天道,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即自然法。

禮是體現自然法的規則體系。

《白虎通·情性》說:「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從規則體系的角度,這裡禮又可以分為兩類:

1、禮法。

禮法,在中國封建制時代,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法的約束之內,君若不君,諸侯可發兵征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是也。君臣關係也是禮法關係,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係。顯然禮治更接近現代法治之精義。

2、禮俗

禮,又是禮俗,即習慣法、社會自發秩序。禮不是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來自聖賢對自然法的發現。英國政治學家埃德蒙·柏克說,「如果民間社會是習俗慣例的產物,那麼習俗慣例便是它的法律。

」如果你承認他說出了法治的精義,那麼你應知道儒家也這麼說過——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說:「夫法令之必本人情,猶政事之必因風俗也。」此語可與柏克的話互為參注。

從這個角度來說,合宜的法律,不是「發明」出來的,而是「發現」出來的。用儒家的話來說,這叫做「因俗制禮」、「則天垂法」,即從習慣法與自然法中發現人間法;用哈耶克的話來說,叫做「法律先於立法」。這是涵義非常深刻的憲政學命題,其要旨在於,它宣告了即使是掌握著最高權力的國王,也不能成為專斷、全能的立法者。

而法家的「人主為法於上」主張,則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君主**的來臨。

三、禮為禮儀

作為天道、天理、自然法的禮是看不見的,作為規劃體系的禮也是半可見半不可見的,禮還需要有一套完全可見的儀式來體現、來表達、來強化,這套儀式就是禮儀。

儒家的禮儀是無所不包的,用《曲禮》中的話來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附:何謂「君臣之禮」

我們以「君臣之禮」為例,來看看儒家主張的君臣關係:

儒家認為「君臣以義合」。這是儒家的理。這個「理」需要有一套體制(即規則體系)來保障,歷代儒家政治發展出來的「共治」體制,就是制度層面的禮,包括宰相的副署權等。

但僅此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禮儀來表達,比如拜相的禮儀,比如從前臣拜君,君要還拜,宰相的尊貴地位是通過這些禮儀表現出來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傳統君主**的強化,也可以從君相的禮儀變化看出來。——常識禮儀篇

3樓:淡然真誠面對

儒家「禮樂」觀是先秦時期的重要思想,儒家的學者為其忙碌一生,就是為了「禮樂制度」的實現,使國家興盛繁榮、長治久安。「禮樂」制度中的「禮」指制約人的行為規範,在禮的制約下人們應該考慮能不能、應不應該這麼做,而「樂」指**,起到培養人的情感、調和人的性情的作用。兩者都起到教化作用,而「禮」與制度相通,起到外在的制約,「樂」與情感相通,起到內在的感化。

在當今物質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樂」思想的內在感化能力對當今社會人們有著重要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建立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禮樂文化」,奠定了中國成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

「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然現代工商業科技文明過分重視物質利益,使得傳統的「禮樂文化」受到商業世俗文化的衝擊,已失去古典純樸的的本質精神。但是,傳統的「禮樂文化」在今天還是能起到提升人類道德,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5樓:匿名使用者

禮節和**。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諸侯國林立,為維護其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禮樂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非常完善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弱,諸侯爭霸,禮壞樂崩,禮樂制度受到嚴重衝擊,儒家創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以周代禮樂為工具來維護周天子的宗法統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禮樂制度、禮樂文化和禮樂文明,對後來歷代中國社會發展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禮樂也是一個地方名字,位於江門市的一個小鎮。

儒家思想禮指的什麼,儒家「禮」的主張是什麼

6樓:浨芮

禮說,是春秋時期孔子所提出來的思想,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通過「仁」、「禮」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7樓:匿名使用者

說到「孔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吧。小時候看古裝劇就經常聽到文人們講孔子,張口閉口就是「子曰……」。到了初中,語文教科書上第一個單元就會有《論語》,並且一定會要求熟讀背誦。

從這點就能看出孔子有多麼重要。今天來學習一下儒家思想中的「禮」吧。

華夏古文化包括許多方面,孔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制度與禮樂觀念。他在這兩方面用功最勤,禮樂也是他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之一。禮樂文化以禮為主,以樂為輔,單提個禮字即可以代表禮樂。

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周禮是周族從父系家長制時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包含了周人的習慣法和道德律。隨著周人進入奴隸制社會,周禮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漸淡化,而等級制的內容不斷強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一貫的,即血緣關係的紐帶不斷,家族組織與社會政治組織合一。

武王滅商之後,周成為「天下共主」。為了統治廣大的黃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對周禮進行一番改革(史稱「制禮作樂」)並普遍推廣,使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發生巨大變化。  變化表現在**呢?

著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到2023年)曾經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

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長子,作為群弟的首領和王位繼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權組織中即為天子。

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權組織中則被封為公侯。公侯的嫡長子在他這一支中又成為大宗,繼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則是小宗,被分封為卿士。由於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從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級,產生從上到下的統治關係和從下到上的臣屬關係。

在古希臘、羅馬,家族組織被打碎,建立了純粹的地域國家。在中國則是把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組織合而為一,形成宗法等級制國家。在這樣的國家裡,由於存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光靠法律來調整、維繫,尤其要靠道德來調整、維繫。

那個把法律、道德、禮儀、習慣等等集於一身的東西就是周禮。所以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它代表西周以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

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張「事君盡禮」(《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

」(《學而》)按禮的規定侍奉君主,能為君主獻身。齊國陳恆殺君奪權,孔子主張派兵討伐。其實齊君的腐敗無能,孔子並非不知道,但他認為君主再壞,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殺掉他,臣的義務就是服從君主。

中國傳統文化

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過孔子強調的是子對父母的孝順和弟對兄長的恭敬。他說:

「**入則孝,出則弟」(《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據親親原則,家族利益至上,親人犯了國法應該隱瞞而不是檢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路》)怎麼能把隱瞞過錯叫正直呢?因為它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小結:儒家思想的產生畢竟還是在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所以根本上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禮」的思想在現在的開放社會已經發生了改變,大家不再接受階級統治,社會主義才是時代最好的產物。

8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古文化包括許多方面,孔子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禮樂制度與禮樂觀念。他在這兩方面用功最勤,禮樂也是他思想體系中核心觀念之一。禮樂文化以禮為主,以樂為輔,單提個禮字即可以代表禮樂。

所謂禮指的是周禮。周禮是周族從父系家長制時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儀節、習俗,包含了周人的習慣法和道德律。隨著周人進入奴隸制社會,周禮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漸淡化,而等級制的內容不斷強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一貫的,即血緣關係的紐帶不斷,家族組織與社會政治組織合一。

武王滅商之後,周成為「天下共主」。為了統治廣大的黃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對周禮進行一番改革(史稱「制禮作樂」)並普遍推廣,使中國社會在殷周之際發生巨大變化。

變化表現在**呢?著名學者王國維(公元1877到2023年)曾經指出:「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諸侯之制。

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按照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長子,作為群弟的首領和王位繼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權組織中即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權組織中則被封為公侯。公侯的嫡長子在他這一支中又成為大宗,繼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則是小宗,被分封為卿士。

由於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從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級,產生從上到下的統治關係和從下到上的臣屬關係。在古希臘、羅馬,家族組織被打碎,建立了純粹的地域國家。在中國則是把家族組織與國家政權組織合而為一,形成宗法等級制國家。

在這樣的國家裡,由於存在血緣關係的紐帶,上下左右的關係不光靠法律來調整、維繫,尤其要靠道德來調整、維繫。那個把法律、道德、禮儀、習慣等等集於一身的東西就是周禮。所以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它代表西周以來傳統的宗法等級制度。

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承認貴族的特權。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張「事君盡禮」(《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

」(《學而》)按禮的規定侍奉君主,能為君主獻身。齊國陳恆殺君奪權,孔子主張派兵討伐。其實齊君的腐敗無能,孔子並非不知道,但他認為君主再壞,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殺掉他,臣的義務就是服從君主。

中國傳統文化

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過孔子強調的是子對父母的孝順和弟對兄長的恭敬。他說:

「**入則孝,出則弟」(《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據親親原則,家族利益至上,親人犯了國法應該隱瞞而不是檢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子路》)怎麼能把隱瞞過錯叫正直呢?因為它維護了家族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儒家思想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 五行 思想 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 厚生,公平 涵蓋 中 正義 涵蓋 正 誠實 守信,革故 鼎新,文明 和諧,民主 法治等,它是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仁 大家耳熟能詳,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在 論語 中 仁 字出現次數高達109次,是出現頻...

傳統文化是指儒家思想的變遷過程是?儒家思想中我們應該繼承什麼又要拋棄什麼

傳統文化是指 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1 春秋時期創立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 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 仁者,愛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維護周 禮 主張貴賤有序,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 戰國時期發展 成為 百家爭鳴 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

儒家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經過漢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發展成漢代的經學。經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漢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 天人感應 的神學目的論體系,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開以後兩千多年中國社會以儒家為正統的先聲。董仲舒主張的 天不變,道亦不變 和 三綱五常 性三品說 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