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牛咲
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致知:得到知識和智慧。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禮記·大學》,原文選段: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
**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擴充套件資料
《大學》提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經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朱熹所稱的大學「八條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專注於心性修養,屬儒家的「內聖」之學;修身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君子之行為規範及治政之事,屬儒家的「外王」之學,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為政以德」的觀念和「道德轉化為政治」的思想。
《大學》對八條目排列了次序,這主要不是規定實行中的時間先後的次序,而是確定八條目之間的關係:
它指明瞭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有資格進而治理國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則,進行自我修養;要作自我修養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誠,心靈純潔,排除種種私心雜念;而要意念誠實就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不至於陷入愚昧、偏執,從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說誤導。
說明《大學》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國平天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使儒家學說成了一個條理分明的思想體系。
2樓:洋光明媚
格物:**事物原理
致知:求得知識
讀 音[ gé wù zhì zhī ]
出 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例 句:
1、清末,物理、化學等學科被統名為「格致」,這是格物致知的簡稱。
2、他以「格物致知」闡述其認識論和方**。
3、中國傳統空間美學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種平衡下的潛力,驅使設計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
4、「格物致知」是傳統文化與知識論的重要概念,為歷代學者所重視。
5、程朱「格物致知」論的失敗正是其整個悲劇命運的一個縮影,它對理解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之發展滯後亦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6、學習模式開啟,進入格物致知狀態。
7、——通過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為善去惡。
8、白崖書院少主孔庖,年方誌學,卻獨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9、六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0、總之道理原性廣大精微,古聖先賢原為格物致知窮理盡性大學問,今人只作籠利想,故不得不以術行耳。
11、忽然動了動手指,略有些本能的開啟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後,倏地將雙眼睜開,整個人更像是一把標槍一般昂然挺立。
12、實際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還是「即物窮理」的意思。
13、原指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14、在這些人物身上,何嘗能見到一星半點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見到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5、中國傳統的治國之道是儒家的大學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次第。
16、只是,守仁的龍場悟道,用的還是傳統的格物致知用語,還點不出「良知」。
17、g點的聲音在劉明耳畔響起,劉明開啟格物致知模式觀察自己。
18、劉明頓時感覺不妙,g點開啟格物致知模式:滴滴,擺渡分身幼體。
19、怎麼樣格物致知?瀟灑哥:行與知相得益彰,愛自己、愛人民、愛國家……
20、朱熹就通過解釋發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釋為「即物窮理」。
3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以下引自知乎:
朱熹是北宋五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北宋理學的大成。他十分重視《大學》。按照現代新儒家大宗師牟宗三的說法,北宋以來的理學家們各自秉承經典來做學問,周敦頤秉承《中庸》《易傳》,張載也是。
二程兄弟不同,明道宗主《論語》《孟子》,伊川尊崇《中庸》《易傳》《大學》,朱熹是伊川一脈四傳**,也是以《大學》為主,後世所說的「程朱理學」,狹義上說的主要就是他們的學問。
朱熹很有規模,魄力很大,一生致力於四書,臨死還在修訂,可見他對四書用力之深。
他認為《大學》是錯亂了的,順序需要重新調整,並且「格物致知」有斷缺,於是憑著自己的理解,就補充了一段:
「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也就是說,要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來認識瞭解萬事萬物,探尋其中的道理,主客觀合一。然後根據已知探求未知,知道得多了,互相關聯,一旦豁然貫通,就好像是漸悟之後的頓悟,豁然開朗,脫胎換骨。這就是格物致知。
當然也可以做簡單平實的理解,就是認識事物,探索道理。
但題主既然問出這個問題,想必是骨骼驚奇,是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那我多說兩句好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哲學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論題,出了朱熹,還有王陽明的回答更加別具一格。王陽明是誰我不說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也就有兩個半,他是其一,世稱」真三不朽「。
他的格物說是這樣的: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發,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親,即事親之事,格之必盡。夫天理則吾事親之良知,無私慾之間,而得以致其極。
知致則意無所欺,而可誠矣;意誠則心無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慢慢來,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他所說的物,指的是念頭,是事情,是事物。孟子說每個人都具有道德的心,是本來善良的,這是生來就有的,不是外邊得來的。這就是」心「,純粹的,至善的,光輝輝的,沒有私慾雜念。
心要有所活動,就有了」意「,也就是意識活動,開始有善的念頭,惡的念頭。而這些念頭所投注的事物,也就是」物「,就是自己心裡的念頭。當然也指平時我們遇到的事情,接觸的事物,但王陽明的特色就在這裡,物只要指的是念頭。
格物指的就是正自己的念頭,自己有念頭,把不正的歸於正,就是格物,其實就是誠意,就是正心。
致知就是獲得本來光明純粹的本心,這個心是良知,也就是致良知。
問題回答到這裡就該結束了。
但我還是多句嘴好了,有個」淮南格物「說,就是王陽明的**王艮提出的,他主張所謂的物,以正念頭為本,家國天下都是物,要一一落實。這不是我所瞭解,到此為止。
4樓:那人在燈下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
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格物致知 是什麼意思~?
5樓:左手半夏右手花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
**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總結初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情況,從整體上說,絕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都不大,但從卷面上看,學生們對細節問題的掌握不是很到位。比如,修改病句的問題並不是難點,但很多學生由於審題不準而導致丟分,這就是對細節的把握失誤。寒假期間,初三學生在語文複習方面應主要以閱讀和積累為主,可利用休息時間閱讀美...
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學校訓,與清華大學的 厚德載物 意思差不多,這句話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訓勉學生進德修業 跪求翻譯 香港大學 上海交大 北京大學校訓翻譯 急急急 1 香港大學 mingde depends 2 北京大學 freedom of thought,an inclusive 3 上版 海交大 權...
for是什麼意思,for是什麼意思?
for的意思有 為 的意思,比如為小孩買東西 也有 因為 的意思,比如因為 而謝謝你等,不過這是微弱的意思。還有當後加一段時間時表示 一段時間 等等 for 英 f r f r 美 f r f r prep.表示物件 用途等 給,對,供 以幫助 為了 關於專 conj.因為 由於 例句 is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