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瓶妮妮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王維,同時又是一位邊塞詩人,《使至塞上》便是其邊塞詩代表作之一。
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寫自己將奉命出巡邊塞,此去征途遙遙。
「單車」,即輕車簡從,用在這裡蘊含著獨當重任的自豪感;「問」:聘問、出使;「問邊」,即出使視察邊塞。「屬國」:
典出於《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
」顏師古注:「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在《漢書.
衛青霍去病傳》中,顏注又解釋「屬國」說:「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於漢,故號屬國」。合兩注而下一定義則應是:
保留國號和本國風俗習慣而歸屬於漢朝的那些邊疆少數民族的國家;類似於今天所說的附屬國。「居延」:漢朝所置的縣名,治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居延縣屬涼州張掖郡,乃當時之屬國。
(見《後漢書.郡國志》)這句是承首句而言,說自己「問邊」欲往的附屬國將超過漢朝居延之外,暗示出任重而道遠之意;「過」字應解為「超過」。朱東潤主編《歷代文學作品選》注此句為倒裝句:
「經過居延屬國」,實誤。居延在今內蒙靠外蒙不遠的國界了,離王維要去的涼州(甘肅武威縣,當時河西節度使幕府駐地)尚遠,解為「經過居延」,太實,也不合情理;解為「超過」,是緊扣上句「欲」字,不過是出發前的虛指,借漢朝的典故來表現唐帝國聲威遠震,超過漢朝,自己使邊的任重道遠而已;何況詩的尾聯也只說走到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並未經過居延。也有人把「屬國」解為「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指外交使者),如中國社科院文研所編的《唐詩選》、張燕瑾的《唐詩選析》就是如此。
按「屬國」與「典屬國」兩個詞詞義完全不同,雖然杜甫《秦州雜詩》:「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是這種簡稱的例證,但兩詩的上下文意完全不同,王詩首句已有「單車」、「問邊」,足已表明自己使臣身分,如果下句再特地表明自己是「典屬國」,豈不有重複多餘之嫌?所以單看下句這樣講,句法固也可通,但聯絡上句的文章來看,就不免欠妥了。
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寫由內地赴塞外的漫長征程和疾奔心情。
「蓬」:草名,莖高尺餘,葉如柳葉,開小白花;秋枯根拔,風捲而飛,故又曰飛蓬。「徵蓬」,形容征途疾奔如風捲蓬草翻飛。
「歸雁」;冬去春來回到北方的大雁;詩人赴邊恰值三月季春,故藉以自喻。「胡天」:即胡人的天地,指塞外少數民族地區。
這一聯連用兩喻,氣勢飛動,都很貼切形象:「徵蓬」,緊承首句「單車」,輕車簡從,自然疾如飛蓬;車輪滾滾,風馳電掣,其狀亦如蓬草乘風,翻卷飄飛,本體和喻體之間,既有輕便這一質的相同點,又有翻滾這一態的相似處。「歸雁」,不僅扣緊了詩人春天出塞與大雁北歸的時令相同,而且妙在下一「歸」 字(猶如冬去春回,暫棲南方的大雁歸心似箭地飛向塞北草原一樣),就把詩人因為王命急宣、十萬火急的赴邊心情傳神地活畫出來,堪謂「難寫之狀如在目前」(梅堯臣語,見《六一詩話》)了。
「出漢塞」、「入胡天」,一出一入,不僅分別緊承首聯的「問邊」和「居延,顯得章法嚴密;而且使萬里征途,頓有一線貫穿之勢,則漢胡兩地,長路漫漫,氣象之遼闊,天地之迥異等等,俱包孕在字裡行間,從而窺見出意蘊之深厚。兩句看似重複,實各有側重:上句單用比,而突出行速之疾,側重於外貌的描繪;下句兼含比興,而突出心情之疾,著力於神髓的鉤攝。
上句寫大地,令人想見關山迢遞,曠野茫茫無邊;下句寫長空,使人如聞浩浩天宇,雁群聲聲長鳴。這一下一上,天地萬物鹹包;俯瞰仰望,平面立體畢現。至於字工句健,對仗精嚴,則更毋復贅言了。
2樓:美女隊隊碰
我讀《魯《濱》孫&漂'流"記三星特殊**》
作文讀王維《使至塞上》有感
3樓:小小魚丸最厲害
使至塞上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敘事直白平實,語言簡單樸素,內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徵,獨當重任,以徵蓬、歸雁自比,點出春行之時令,寓悲涼之情於壯美之色中,大漠奇觀,非「孤」、「圓」不能形容,勁拔而蒼茫,溫暖而感傷,寫景壯觀,氣勢流暢,無怪《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亦細味其趣,以為再無「孤」、「圓」更有情有理的兩字.可見其對仗之工,用字之確.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裡說: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
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4樓:六團敏兒
王維《使至塞上》賞析
單車欲問邊[1], 屬國過居延[2]。
徵蓬出漢塞[3],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4] , 都護在燕然[5]。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
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徵蓬」。
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象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
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5樓:憶嵐天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王維的《使至塞上》詩句是什麼,《使至塞上》(王維)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全文 使至塞上 唐代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 釋義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2 創...
使至塞上的寫作背景王維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 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 在今克什米爾北 開元二十五年 737年 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使至塞上賞析 詩人把...
翻譯《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翻譯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使至塞上 詩詞譯文 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像蓬草飄出漢塞,像飛燕飛入胡天。大沙漠裡飛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走到蕭關恰逢候騎,都護正在燕然前線。我 輕車簡從要視察邊疆,要去的地方遠過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