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在哪朝遺失

2021-03-06 08:46:34 字數 1657 閱讀 2261

1樓:匿名使用者

王莽奪位時,王太后一氣之下摔壞了玉璽,元末皇帝帶走了玉璽,後面皇帝用的玉璽就不清不白了,有很多說法,正史都是說後面從北元找回來了,但野史說一直在國外了現在

2樓:匿名使用者

「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

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

王使玉工辨識,云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賜之。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是時有人大呼:

「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

張儀受此**,懷恨在心,便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為秦相,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復以使節身份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拘懷王,克郢都,盡取楚漢中之地,終於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纓賢所得,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璧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璧歸趙」。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

傳國玉璽乃成。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

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秦王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

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

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後來宋朝建立後,一農民在李從珂的廢墟中找到這個玉璽,獻給宋。最後,到了金,然後到了元,被元順帝帶到北元。皇太極滅北元,得到了玉璽,傳到**。

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不知真實情況如何?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最終是被成吉思汗帶走了,現在到沙漠裡面去挖吧,說不定還能挖出來····1

4樓:匿名使用者

好像是在隋朝滅亡後就不見了!

傳國玉璽,現在在哪中國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 公元907 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 傳國璽就此失蹤。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 皇帝神寶 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是否已經遺失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還有可能找到嗎?

在秦朝這枚刻有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字樣的玉璽稱為 天子璽 後為劉邦所得。劉邦稱帝並規定此璽為 漢傳國璽 傳國璽由此而來!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的信物,史書記載傳國玉璽乃和氏璧雕成。之後玉璽經過秦 漢 魏 西晉 前趙 冉魏 東晉 宋 南齊 樑 陳 隋,後到唐朝,至五代後梁 後唐時失去蹤影。傳...

傳國玉璽何在秦國傳國玉璽今何在?

傳國璽,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更替,中國文化發展的見證。北京故宮博物館中所展出的25方玉璽並沒有真正的傳國璽。那麼,傳國玉璽今何在?讓我們沿著歷史文獻的記載去探尋傳國玉璽的足跡!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璽者,印信也。天子璽白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璽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