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個人的談遷個人的資料

2021-03-06 16:49:49 字數 2625 閱讀 951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敘寫了談遷確立信念,編成《國榷》,遭受厄運,竟至失落,又重新編寫的經過。說明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說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 「家徒四壁」、「奮筆疾書」 「翔實可信」等,能初步應用。3、體會運用數字的表達效果,更深刻地感受談遷的意志品質和對歷史的責任感,併為學習資料說明方法打下鋪墊。

4、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並懂得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的。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教學重難點解析:

1、「信念」----信念就是指自己認為正確而堅信不移的觀點。2、談遷的信念是什麼?------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

3、信念的堅定與偉大。 1)談遷是自幼便立下了這個信念,2)這個信念不是一時之念,而是一生之念,矢志不移。3)「翔實可信」的信念,正因為談遷立志要編的是翔實可信的明史,所以他才會「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才會「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更才會「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從這些四字詞語、從這一系列的資料中看出,這的確是一個堅定而偉大的信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知談遷是個為了信念堅韌不拔的人,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習第二小節,遭遇什麼厄運 ?

在學生為談遷的成功,而他高興和驕傲的時候,緊接著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在終於完成這篇鴻篇鉅著後,談遷卻遭遇了什麼樣的厄運?大喜才會大悲,面對這一厄運,花了20年心血的談遷會怎麼想?此時已經體弱多病的談遷又會怎麼想?

他會慨嘆命運的不公,會慨嘆時日的不多;他茶飯不思,他夜難安寢,他到底在思什麼?想到自己編寫《國榷》的艱辛,想到自己從風華少年變成風燭老年,想到飽讀詩書卻家徒四壁的無怨無悔……談遷的內心是怎樣的?引發孩子用積累的詞語來描述出談遷的肝腸寸斷、痛不欲生。

脫了厄運----------是什麼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的?就在我們覺得他悲痛欲絕的一刻,談遷卻掙脫了厄運,站了起來。是什麼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的?

用這一問題形成一個情感的大轉折。讓學生在悲痛談遷的悲痛後,進而追尋振作的根源。顯然答案就是「信念」。

就是談遷從小就立下的堅定信念,再一次發揮了它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起了談遷在遭受滅頂之災後「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學生再次感受到經歷了20多年風雨洗禮的信念是堅不可摧的,是厄運永遠打不跨的。照應課題。

學習第三小節,感知重寫的艱辛,體會信念的強大。 在堅定信念的支撐和感召下,四年後,一部新的鴻篇鉅著又問世了,出示句子:(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相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

)為了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談遷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從「四處」「廣泛」「親自」這些詞語中我們看到了談遷治學的嚴謹;「一襲破衫」體會到他生活的艱苦;從「撲面而來的風沙」 感受到環境的惡劣;「終日奔波」 中看到他忙碌勞累的身影;「面對孤燈」時獨自一人的孤獨;以及「奮筆疾書」 時分秒必爭的決心。正是信念在支撐著他和時間賽跑,和命運抗爭,再次點題這就是厄運打不跨的信念。

學習第4小節,揭示主題課文學到這裡,請學生把自己想要對談遷會所的話盡情的說出來。「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和談遷一樣有著厄運打不跨的信念的人。

如桑蘭、張海迪等。說說從他們的事蹟中明白了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後該怎樣面對?最後讓學生在這次5.

12**一週年祭的時刻,請他們代表世界人民,向災區人民說些什麼?學唱:最後讓全班同學一起歌唱《重頭再來》,將這首歌獻給在座的每一個人。

蒐集:利用網路或其他途徑蒐集擁有厄運打不跨的信念的名人事蹟鼓勵他們振作起來,重建美好家園。

2樓:匿名使用者

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是浙江海寧棗林人。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玫瑰魅力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玖瑰)。玫瑰國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

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自幼刻苦好學,家貧一生未曾做官,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維持生活。用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

不計報酬,不慕虛名,雖然貧寒一生,但卻是一個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400萬言,取名《國榷》。

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關於談遷的,關於談遷的資料

談遷 1594 1658 祖籍汴梁 今開封 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 今海寧馬橋 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 遷 寄託了對歷史 對自己的一種...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課文中說說談遷為什麼名垂青史?快快快。現在就要

國榷 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 談遷為世人樹立了在厄運面前不放棄 不氣餒的榜樣。因為談遷為了寫國榷而不惜一切代價,長途跋涉,因為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立志要編寫一部詳實可信的明朝編年史。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終於寫成了國榷。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家非常貧窮,這樣更能體現出談遷的精神。因為談遷為了寫國榷而不惜一切代價,...

有關於司馬遷的,有關於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寫 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